柯P的品牌形象

呂秀蓮認為柯P連任環境,遠不比首次參選有利。「得天獨厚的機遇」、綠營全面支持,以及部分藍營支持者的「移情作用」,這些效應若不消失也將會遞減。

呂的剖析不無道理,柯連任之路似乎也充滿挑戰。在政治立場,本土派認為柯的「台灣價值」模糊,「兩岸一家親」曖昧,意識形態趨近於國民黨。施政上,處理大巨蛋的進度、公開透明程度,讓不少選民失望。至於領導統御,市府官員的離職率冠於全國,若干主管去留一再成為媒體焦點,被質疑沒有真正的團隊。

但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是,這三年多來(或甚至從政前),柯P所累積的「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一旦建立之後,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喜愛、偏好,就會持續,做出外人眼中「非理性的選擇」,亦即品牌本身影響了購買決策,這就是品牌的價值;不認同者,也許會用另一個名詞「XX(品牌)情結」。

歷經執政現實考驗的柯P,其品牌形象是否開始崩解?德國福斯汽車集團的柴油車「排氣門」事件,可供參考。

二○一五年九月,排氣門醜聞爆發後,福斯就面臨各國監管機關聲討。隔年六月底,福斯同意賠償美國車主及政府約四千七百多億元台幣的天價和解金。在某些人眼中,這家品牌形象面臨崩盤的公司,卻在事發後不到半年,股價上漲了三十%;二○一六年的上半年銷量不減反增,在歐洲、中國等市場,比前一年同期分別成長四%及七%,再度從豐田手中(同期銷售下滑)奪回全球銷量第一;二○一七年該集團繼續蟬聯龍頭。

福斯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某日資車廠,在醜聞爆發後,推出一個特別計畫,試圖對福斯的消費者洗腦,引誘他們改買別家廠牌,後來該計畫只實行一個月就不了了之。為何消費者沒有棄福斯而去?專業評論者認為,廢氣排放與燃油效率之間,顧客更在乎後者;而省油之外,也有安全、舒適等是購車者會考量的。

柯P執政並非沒有亮點,北門重見天日可以留名青史;世大運的成功,雖取經高雄世運,但先前一片不看好聲中,反而加深既有支持者的品牌認同;大巨蛋的交戰對手是形象欠佳的財團人物,這點難讓他扣分;美河市的官商勾結案,雖沒能「向上發展」,求償百億也僅討回三成多,但此案已足於喚起馬郝兩任前市長的不作為形象,累積他和國民黨的差異。

要挑戰柯文哲,「柯P品牌形象」的真正意義,就不能不深思。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