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掙脫任人擺佈的命運

 

美中貿易戰開打,虛虛實實,談談打打,彷彿一場劇力萬鈞的連續劇,世人看得驚心動魄,金融市場也為之波動震盪。然而,同為美中貿易重要夥伴的台灣,卻淪為雙方博弈的棋子,一旦烽火燃起,無論如何收場,台灣只有大輸或小輸的命運。台灣之所以陷入如此艱鉅的處境,一方面是因貿易立國,必然受到全球經貿大環境變動所制約,一方面則是台灣近二、三十年產業外移,導致空洞化,經貿嚴重對外依賴所致。如何突破此一困境,是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台灣經濟走下坡非一朝一夕之事,歷來執政者皆高舉拚經濟大旗號召國人,但從李登輝時代之後卻每況愈下,由輝煌的經濟奇蹟滑落至低成長的窘境。如此繁華褪盡、盛極而衰的軌跡,有如日本失落二十年模式的翻版,它是台灣人近年失去自信心的重要癥結,加上中國的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強烈對比,遂形成部分台灣人自憐自艾的卑微心結;尤其年輕人在薪資倒退十七年之下,無緣享受昔日台灣經濟成長的美果,反而淪為工作貧窮的崩世代,更對未來充滿悲觀情緒。乃致今日無力掙脫美中爭鬥的漩渦,陷入幾乎無法喘息的溺水狀態。

悲劇的根源來自台灣在經濟發展高峰時,面對國際競爭的加劇,並未勇於投入研發與創新,以更多的努力進行產業轉型,而是選擇將產業外移,以低勞動成本的中國做為主要生產基地。這種「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產業發展模式,造成企業盈餘大多滯留海外,因而GDP雖幾乎年年正成長,卻無法回饋國內,導致薪資倒退,成長動能衰退,一代不如一代。此固為經濟之現象,但反映在政治上,便成了在民主體制下長大的天然獨世代,在中國拋出經濟誘餌時,可能面臨的心理矛盾與掙扎。換言之,這種經濟病已經惡化為政治病,若是病毒發作,將危及台灣的生存與獨立。

幸運的是,值此關鍵時刻,全球產業大環境已然丕變,未來新創產業的決戰焦點將在於人工智慧、自動化、大數據與通訊、網路效能之提升,而非人力成本,加上各國為吸引投資,使製造在地化,建構完整供應鏈,紛紛提出減稅與解決投資障礙措施,造成世界工廠的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不再具有絕對優勢。川普高舉「美國優先」,努力打破既有全球經貿的不均衡結構,而小英政府的扶植五加二新創產業策略若能切實執行,亦可達到產業轉型,擴大投資,創造就業與提升所得的正面效益。因此,台灣必須把握全球產業趨勢的轉變,確實推動新創產業與製造業回流,改善經濟體質,與國際產業接軌,方可重拾經濟活力,不再受制於外在環境的擠壓,打造經濟自主發展的軌跡。

此際台灣經濟轉型出現重要契機,但仍存在隱憂。首先,台灣長期以來政治惡鬥嚴重,民粹高漲,正能量內耗殆盡,拚經濟的遠大目標,往往會因少數反對聲音就動彈不得,原地踏步,淪為只說不做的空頭支票。能否突破此一障礙,取決於執政者的擔當,幸而英德團隊組成後,提出種種吸引投資的政策與修法措施,展現施政魄力,拚經濟的動能逐漸凝聚發散。另一個重大隱憂則是投資不足,但超額儲蓄已經連續五年逾兩兆元,超額儲蓄率由一九九○年代的二、三%左右,增至今年預估的十二.四九%,企業儲蓄並且創下新高,顯示國人與企業寧可保有現金,亦不願冒著任何風險對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進行投資。然而,新創產業是高風險高利潤的投資,尤其需要大量資金的挹注,才能度過初創的艱困期,若國人仍然缺乏投資信心,企業難以在資本市場募資,如何能達成賴揆日前宣示要在兩年內至少孕育一家估值逾十億美元「獨角獸新創事業」的目標?

總之,台灣經濟要走自己的路,不致淪為他國對戰的棋子,必須壯大本土產業。智能產業崛起在即,國際大廠谷歌、微軟、IBM紛紛擴大在台灣的人工智慧研究,可見台灣具有發展下一世代產業的優勢;而五加二產業的推動可以翻轉過去尋求低勞動成本的經營思維,打造先進技術、高附加價值供應鏈,再加上政府展現執行決心,方可促成台灣產業脫胎換骨,經濟永續成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