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閔的危機處理問題

台大財金系講座教授管中閔由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出已超過百日,日前教育部長潘文忠憤而辭職,而爭議仍懸而未決。本文不談藍綠,也不爭辯管先生所涉法律爭議嚴重與否,而要檢視管先生面對此次危機得處理能力與其彰顯出的人格特質。

台大校長是公眾人物、是準特任官,肩負維護台大數萬師生權益與百萬校友名譽的重責大任。台大校長難免要面對危機、也必須處理危機,才可能做好這份工作。危機處理得宜,即使大事也能化小;危機處理糟糕,則小事也會變成馬蜂窩。管中閔是標準的後者。 

種種資訊與連署資料顯示,對於管中閔的若干爭議提出質疑或連署的人,包括電機學院的吳瑞北教授(在校務會議投票未達門檻)、陳弱水教授(在校長遴選委員會落選)、校務會議代表若干人(他們是第一階段校務會議同意門檻的投票人)。這些人都是遴選過程的利害關係人,確實有權利質疑遴選過程的公正性,也有權利向上級監督機關做種種訴求;只要他們沒有在訴求過程中不當扯進政治,我們就沒有理由硬將問題往藍綠扯。有這樣的了解,則以下的解說就比較可以就事論事。 

管不願與質疑對話

管中閔最早出現的爭議是所謂論文抄襲。由於此篇文章是會議論文,所涉及的引注不完整是作者之一(陳建良)所指導的碩士論文的一二表格整理,誠如某位國外批評者指出,作者雖然有錯但情節並非特別嚴重。如果管中閔能夠第一時間承認若干引注疏漏,同意立即將學生資料圖表的貢獻補上,並重新流通新版的working paper,且承諾將來在文章正式投稿或發表時完整呈現學生的貢獻。他也可以謝謝大家的指教以及對台大學術倫理的期待,將來一定會用最高標準檢視包括自己在內的本校師生。如果三個月前管中閔是這樣處理回應,還有人能追殺嗎?可是「管爺」不這樣處理。他假設大家刻意找麻煩,不屑與任何質疑對話,所以才拗出「會議論文非正式發表」、「整件事不立案不調查」的荒唐結論。

管中閔面對的第二個爭議,是他沒有揭露自己與蔡明興同為台哥大經理人的關係。這個爭議比前一個嚴重,但處理得宜也還不會致命。也許管蔡二人不揭露彼此關係並非刻意,但既然事情發生了,就必須坦然面對。如果管中閔不是用臉書聲言「莫須有」、不是對外抗辯「沒有人說獨董要揭露」,而是表示原先確實沒有想到台哥大的獨董要揭露,也沒有想到未揭露竟會引發這麼大的爭議,但既然有人提起,他會請蔡依規定向遴選委員會迴避,再請遴選委員會做必要的重新討論與決議;如果重新決議的結果是別人當選,他一定接受,且他對於沒有揭露若干資訊給大家帶來困擾,感到非常抱歉。如果三個月前管中閔是這樣回答的,你認為還能有人追殺嗎?台大不管補正什麼程序,還會有不同的結論嗎?

但是「管爺」沒有這樣處理,他把這些攻擊以「仇恨」描述,殊不知這些其實是源於他自己對台灣社會的傲慢與疏離。錯誤永遠是別人扭曲的,利益永遠是自己應得的。 

回應缺乏謙遜誠實

如果管中閔的論文抄襲與獨董揭露處理得宜,則整件事應該就會由大化小,他的「中國大陸兼職」爭議也許根本不會發生。但是網民看到這麼屌的一個爺,整天神隱避不見面,偶爾透過臉書罵罵人、引引詩,當然就難免引起大家的「肉搜」式關心。於是,中國各大學、各網站與管中閔相關的連結,全部被起底。即使「管爺」出國沒有違反政務旋轉門,但違反《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已經罪證明確了。這件事的危機處理,難度遠大過先前兩件。31項爭議要過關,非常困難。

筆者認為,如果管中閔這樣表示,會不會好些呢?當初有長輩邀請一起去廈門大學辦系列講座,順便幫他們的師資陣容撐撐場面,由於沒有授課強迫性,只是掛個名,也就沒有計較學校掛什麼名稱,於是在之後數年,零零散散去給過幾次演講或講座。他不知道這件事涉及《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或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但事已至此,願意從即日起辭去所有在對岸大學的掛名。至於教育部要怎麼認定這些掛名,他完全尊重也配合相關調查和詳細說明。如果當初管中閔這樣說,這把火還會燒這麼旺,進而燒出31項爭議嗎?

以上這些處理,基本上只有「謙遜、誠實」這兩個態度。但是這個本事知易行難:謙遜不是用字遣詞的低調,而是心態的平和與對人的尊重。誠實是真誠地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令人失望的是,「管爺」在以上事件風波,並無展現謙遜的特質,也不敢真誠面對和處理,配上以他過去二十年在台灣社會的經歷、談話,讓我們充分了解他是什麼樣的人。 

旅歐創投業者、台大校友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