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不識抬舉

 

日本人也不是台灣做慈善事業,台灣人民的生活本來即不容易,並非因為日本人到來才開始苦。應該提的疑問是,台灣人有無因為日本殖民統治到來而生活更苦,抑是曾多少有所改善?圖/出自《南方の據點臺灣寫真報道》,館藏號2001.008.0010,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台灣人有無因為日本殖民統治到來而生活更苦,抑是曾多少有所改善?圖/出自《南方の據點臺灣寫真報道》,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本年2月底參加激烈抗爭,攀牆摔死的退役軍官繆德生,去年也曾有一次他所謂「重返北伐路」個人行動,依循當年所謂國民革命軍北伐路線,徒步行走3500公里,從廣州黃埔軍校舊址走到北京盧溝橋。

繆德生選擇「重返北伐路」走一趟,自然是視所謂「北伐」為救國救民光榮史蹟。用意所在,除去宣洩胸中塊壘,應也是感召袍澤緬懷往烈重振軍魂。以他出身背景,對當年北伐賦以絕對正面意義,自是勢所必然。

依據威權時代黨版史觀,「北伐」和「抗戰」以及「戡亂」並列,是三大時代使命之一,也是老蔣總統所謂豐功偉業表現。近年雖已不敢再談戡亂,但在黨味未退,儼然仍是國中之國的軍方圈內,北伐也仍是所謂國民革命偉大貢獻。繆德生一生軍旅,長年處於黨版種種政治正確灌輸下,洗腦洗到只能單向思考。他對北伐有此認知又何足為異。不過國人若從另一不同角度觀看,他眼中的「北伐」,即不免出現不同形貌。

若是從不同角度,或是公正史家能夠認同角度觀看,所謂「北伐」,即是孫文割據廣東徒眾勾結赤色帝國主義,以暴力顛覆國際所承認中國法理政府奪取政權,也是南方各路軍閥合流,攻打北方軍閥搶地盤。本質如此,有何光榮史蹟可言?

北伐成功,最不幸後果即是當時中國雖是一團混亂,仍有可能演化為文明民主國家,卻不幸由於國民黨勝利,淪為列寧式準極權統治遺害流傳到今日台灣仍未徹底消除。有論者謂真正的中華民國已於1927年滅亡,或至少是名存實亡,可稱是一針見血之見。北洋政府不是民主典範,但統治者多少仍有其分寸,不敢將髒手伸進司法,教育和宗教等各界,不似其後的統治集團,假借所謂「訓政」之名,實行包山包海無所而不黨化一黨專政,形成黨國不分,「黨權高於一切」。

所謂「北伐」,真相即是如上文所紀。不過國人也不能因而瞧不起繆德生其人,把他視為盲從黨版史觀無知之輩。即使時至今日,不知仍有多少國人,猶在接受「創建民國偉人」,「永遠的第一夫人」,乃至「制定莊嚴中華民國憲法」之類所謂正統史觀,又何能獨責繆德生一人?能有幾位國人膽敢或忍心,向他丟擲第一顆石塊?你我比他更不容易受騙?

一旦換一角度檢視,黨版史觀的光榮北伐即現出原形。然而除此之外,今天恐仍有不少類似黨版史觀,充斥於學術界以至教科書課本,扭曲廣大國人認知。對於這一現象,至少部份國人已有所警覺,而不致盲目接受,或可稱之已具有相當程度免疫能力。

但恐國人或殊少注意到,黨版史觀而外,也有另一類型對歷史事件的認知,應可稱為正統史觀或主流史觀。其間差別,在於黨版史觀是統治者強迫灌輸,而所謂正統史觀主流史觀,也多是人云亦云,來自「書上都這麼說」,「大家都這麼說」模糊理念,也需要從不同角度觀看,以避免形成未必正確認知。本文即以「殖民統治」這一國人熟悉議題為例,就此做一檢視。

依據時下正統史觀主流史觀,或可更精確謂之激進左派史觀,殖民統治是帝國主義者強佔他人領土,不公不義壓迫剝削弱小民族,陷之於水深火熱絕對惡質表現。近年來統派煽動仇日情緒,即是以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作為主題曲。然而殖民統治又是否確是如此醜惡全無良性一面?多年前一次旅途中,一位同機乘客曾提出幾樁常為論者忽略,但也頗具關鍵性論據,也讓我再次感受到從不同角度檢視議題之重要。

當時我是搭機進行一次將近10小時長程飛行。途中和鄰座一位英國乘客聊天打發時間,從福爾摩斯聊到溫莎公爵,也談起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他也即就此提出兩項觀點。他首先表示當年英國人來到印度,不是來辦慈善事業,然而印度人民的生活條件,也並未因殖民統治而惡化,反而是較諸本土大小君主統治時代,多少有所改善。其次他的另一論據是,英國殖民統治確未公正對待印度人,但也把法治制度引入印度紮根。印度人若和英國人打官司確實不會贏,但至少不再依憑土邦君王好惡,決定禍福生死。而這一法治理念,應是英國殖民統治,遺留給印度的最佳遺緒云云。

該英國旅客的論據當然不能全然翻轉世人印象,然而卻也又一次提醒我,從不同角度觀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時確能助人建立更精確更成熟,也更公正的認知,即以上文所舉殖民統治為例,英國人的兩項觀點,是否也能適用於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

日本人也不是台灣做慈善事業,台灣人民的生活本來即不容易,並非因為日本人到來才開始苦。應該提的疑問是,台灣人有無因為日本殖民統治到來而生活更苦,抑是曾多少有所改善?

日本殖民統治的法庭,對台灣人恐不會很公正。但台灣人民在日本法律管轄下,所受對待是否比跪在衙門公堂,聽候大老爺任意發落更文明些許?

不論是蓄意或無意,所謂黨版史觀或正統史觀主流史觀,都有其掩蓋真相誤導認知的陷阱。過人若不甘願自我圈禁於人云亦云,鸚鵡學舌的準行屍狀態,恐即有需要養成習慣,從不同角度,尤其是冷門角度,甚至是被視為異端反動角度,檢視歷史現象歷史人物,乃至當前種種熱門議題。

能夠自我解放,從不同角度檢視較多爭議,應是自由社會給予人民一大恩賜。若不善加掌握運用,豈不是有些不識抬舉?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