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自治:神話變口號?

教育部駁回台大校長遴選結果後,原本獲選的管中閔立刻在臉書發文,抗議教育部干預台大校務,宣稱要找回失去的「大學自治」。學界隨即有人串連響應,高喊大學自治的口號進行政治動員。
針對台大校長遴選案,29日台大校園有人發起繫黃絲帶行動,校門口也出現白布條。(資料照)

在台灣,大學自治是個從不存在的神話。從招生名額,系所存廢,到預算編列,台灣的公立大學一直都在教育部的掌控之下,從未有過校園自主。既然大學自治從來都不存在,管中閔又要如何找回「失去的」大學自治呢?

就算大學必須自治,那又應該由「誰」來治呢?學生,教授,校友,政府,社會,或當中的任何組合?企業的主體是股東,經營者要對投資人負責。政府的主體是國民,因此官員要對選民負責。可是大學的主體「妾身不明」,校長應該對誰負責呢?

經過幾百年的演進,歐美大學已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治理機制,也就是「校務董事會」,或名稱不同但功能相當的組織。以美國的州立大學為例,大約有一半的校董由州長任命,因為州政府提供最大比例的預算。其餘校董則來自社會賢達。私立大學的治理機制類似,但沒有政府任命的校董。除了常見的社會賢達,還增加了具有「捐、募」款能力的要人。

在這個治理機制下,歐美大學的校務運作無法避免外界的干預,包括校長的選任。任何大學校長出缺,校董會先核准「遴選委員會」的成立,並聘任最終出線的候選人。在遴選過程中,各方勢力會透過他們舉派的校董左右校長人選,而校董會最後的決定也要符合各方的期待。

如果歐美大學都無法關起門來選校長,管中閔等人要找回什麼大學自治?何況台灣的公立大學屬「公務機關」,不是設有校董會的「獨立法人」。教育部介入台大校長遴選固然可議,但主管機關把手拿開之後,又有誰能為台大校長的聘任把關?

以這次台大校長遴選為例,管中閔一路神隱,拒絕面對外界的質疑。台大校方也一再迴避,包括遴選委員會淡化獨董爭議,學倫會裁定抄襲不成案,校務會議擱置學生提案等。由於缺乏外部的制約,台大「自治」反成為台大「亂治」,甚至是台大「專制」。

台大的預算來自稅金,學費,與捐款,本來就要接受外部監督。作為最大「金主」的教育部,順理成章扮演台大的上級單位,並成為這次校長遴選的把關者。問題是,教育部並非台大唯一的金主,卻獨攬台大校長聘任的權力。

因此,台大所面臨的治理困境,不是校園自主不夠,而是外部監督不平衡。這個困境也存在於其他的公立大學。如果管中閔等人真正關心台灣的高等教育,他們應該發動一場大學治理的改革,讓所有公立大學「法人化」,透過多方勢力組成的校董會,接受社會對校務的監督。

令人遺憾的是,包括管中閔在內的台灣學界「菁英」,卻把大學自治這個從來都不存在的神話,當作廉價的政治動員口號。由於他們的反面作為,大學自治已從「神話」變成「口號」了。

(北美商學院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翁達瑞

翁達瑞
曾任教多所美國大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