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搭錯車?

 

在一九八三年先後上映的《小畢的故事》、《搭錯車》兩部電影,是筆者認識眷村生活樣貌的開端。前者讓我困惑,竟有一群和我當時年紀相仿的青少年,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後者,讓我同情,一個滯台無法返鄉的老兵,自己日子過得如此艱難,卻撫養了一個撿回來的女嬰,並在女嬰長大發達後,因著自己身分被歧視冷落,最終病死在醫院。演出這個老兵的孫越,本身也是軍人出身,他不僅以電影中的腳色成功感動觀眾,也以他精彩的演藝經歷帶給民眾歡樂。更難得的是,孫越在一九八九年召開「只見公益,不見孫越」記者會後,一直到日前病逝,都獻身於傳播福音以及公益活動。

《搭錯車》電影中,眷村老兵無私撫養了台灣出生的棄女,虞戡平導演在電影中蘊藏了為族群融合所做的努力,足堪嘉許,就連「搭錯車」的片名,也有其隱微的政治意涵。而在現實的孫越身上,更讓我們看到了「日久他鄉是故鄉」這種情感的真切實踐。

相對於孫越對公益事務付出的關懷,為了退休金被砍而出來陳抗的軍公教人士,有不少一樣是眷村背景,一樣是軍人出身,他們大都不曾為任何一個弱勢團體發聲,卻選擇站到了公平正義的對立面。當年遷台的老兵因著搭錯車來到台灣,生活的困苦固然令人同情,但那也是台灣底層民眾的寫照。隨著政治民主化,不分先來後到,留在台灣生活的人,無不期望修補以往的過錯,建立公義的國家。如今我們在緬懷孫越的同時,也不禁要為這群仍繼續選擇搭錯車的陳抗民眾搖頭嘆息。

(作者為嘉義女中教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