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充滿中國因素的選舉

 

柯文哲過去所說的「兩岸一家親」,或許,會讓他在藍營及中間經濟選民,得到分數,甚至使民意調查數據好看,但是,局勢變化越來越快,當美國已經公開對中國挑起貿易戰爭的時刻,這句一家親的話,也勢必變成柯文哲的負擔。圖/資料照,張家銘攝

柯文哲過去所說的「兩岸一家親」,或許,會讓他在藍營及中間經濟選民,得到分數,甚至使民意調查數據好看,但是,局勢變化越來越快,當美國已經公開對中國挑起貿易戰爭的時刻,這句一家親的話,也勢必變成柯文哲的負擔。圖/資料照,張家銘攝

首先要說明:這篇文章不在於預言:年底選戰,誰勝誰負?因為真正的選舉,充滿突然發生的變數,即使是民調高手,也無法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準確命中,尤其在各路網軍充斥,中國干預台灣政治,日漸嚴重的時刻,台灣人必須警醒:這場民進黨的期中選舉,關係著台灣的命運,對中國而言,只要能夠阻礙台灣民主發展,甚至破壞轉型正義工作,或者讓台灣民主倒退,讓台灣人對民主政治生出厭倦,最好能拉下民進黨,或打亂民進黨施政,中國就算贏了,也是為中國侵吞台灣,打下勝利基礎,建立首功。

所以,從台大校長遴選案,教育部長任命案,以及反年改團體,有計畫衝撞社會體制,製造動亂,都可以看到中國網軍和第五縱隊,以及紅頭文人,在台灣內部的釜鑿痕跡。

台灣進入後黨國時代,司法,教育,和金融,是最難於除垢和轉型的黨國堡壘,為了處理台大校長疑案,台大行政單位加上挺管聯盟,召集了一整票紅色文醜,所謂的「爺們」自己人,和教育部內部有司互通鼻息,上下掩護,把違法者捧在掌心中,最後,連擁有公權力的教育部長,舉刀四望,也不知道要向誰揮刀,最後只好自宮下台,搭上美好官途。

可見,舊黨國餘孽反撲的力道,就藏在大學和教育行政單位,即便現在,吳茂昆部長上台,以快刀斬亂麻姿態拔管,還是遭遇不少反撲,以此推想:台灣廣大的社會,其實也是一樣的。就以台北首都而言,這塊國民黨黨國最後堡壘,過去,曾經靠著藍營分裂,被阿扁僥倖攻下,而現在,紅色縱隊隱身其中,暗中協助藍營,就算民進黨完全執政,仍然是民進黨選情最痛苦的地方。

也因此,年底選舉,綠營是否禮讓柯文哲,態度曖昧,因為,民進黨對台北一直缺乏信心,致使三位綠營人士摩拳擦掌已久,也無法上台,但是,黨中央卻仍然左顧右盼,一直到4月22日,反柯大遊行,聲勢浩大,民進黨才慌了手腳,所以,就讓我們看一下:到底誰怕柯文哲?

其實,選舉提名和勝負問題,不在柯文哲,也不在綠營,更不在柯粉,問題在於中國對台灣國首都這場選舉,計畫介入的深度,有多少?只要從柯文哲的談話,取悅藍紅陣營,就可以理解,他曾經自稱是白色,可是,白色也是最容易弄髒的顏色,或者說:柯文哲的聰明,讓他知道選票所在,他靠綠營拉拔長大,現在卻企圖走向中間,但是,他卻無法學習小英的中間偏獨,簡單說:民進黨目前大策略是:維持現狀,看情況走向獨立,而柯文哲卻是維持現狀:站在牆上看風向,結果卻讓人看出柯P「牆頭草」思維的本質,因為柯文哲想吸納紅色和藍色的票,不想觸及台灣主體價值,結果卻變成柯P的痛苦所在。

記者問柯 P有關台灣主權的問題,柯 P說:「請不要拿總統的考卷給我。」歷經三年的歷練,這位政治素人,收斂起以前的無釐頭,總算知道台灣的政治是圓或扁了,於是,柯 P終於長大,可以問鼎連任了。但是,我始終認為:柯文哲並不適合搞政治,他太自我中心,該沉默時,話語又太多,因為台灣醫生職業的慣性使然,使柯文哲始終不是一位低調,合群的人,只要數一下離職的部門局處長,就可以理解,他的成功來自獨斷,若失敗,卻也會來自獨斷。所以,和他共事的人,總是會很辛苦,甚至不希望他持續在政治這個職場上。

萬一,柯P連任失敗,原因不是他不認真,而是他太認真。他不像過往的政治人物,但是,他喜歡尼采的強人哲學,所引用的人物,卻是打不死的鄧小平,和毛澤東。結果,尼采所說:「今天無法致我於死的,他日必使我更強大」,這句話,卻使柯 P遭來更多的抨擊,柯P所展現的強人哲學,時顯時隱,尤其是面對藍綠兩端陣營,充滿差別待遇,對待大財團違法,高話說太滿,做法卻時強時弱,常常不按牌理出牌,不只是得罪藍營和綠營團體,也使市府同僚難以辦事,所以市府的同事,會是他連任最大障礙。

2014年,以白色力量崛起的柯文哲,有人說是太陽花學運幫忙,其實不完全是,他在台灣社會,普遍對政黨認同低潮的時候崛起,台灣社會開始對會說話的政客質疑時,一位外表看起來木訥的素人,剛好被端上政治檯面,「其實,柯 P並非木訥」,所謂白色,簡單說:就是不沾上藍綠紅的意思,但是,政治無法不沾鍋,三年下來,白色也變成最容易汙染的顏色,最可惜的是,在中國因素無所不在的台灣,台北汙染更厲害,滿街可見汙星旗。

柯文哲終究無法持續扮演純白,所思所為,也無意中被紅色染上,如此一來,相對的,當然也會嚇跑綠色的人馬,這是柯文哲連任最大的危機,卻也同樣是民進黨的危機。

過去的柯文哲,曾自稱是墨綠,但是,現在連淺綠也不敢說出口,民進黨希望柯文哲能夠連任,目的在於除掉2020小英連任的隱患,但是,情況所逼,民進黨若再禮讓,所謂近朱則赤,到時候民進黨被視為紅袍加身,下場就是獨派出走,就算年底選舉成就了柯文哲,2020年的小英,恐怕更難勝選,只要有一位堅決台灣獨立的選將,出馬挑戰小英,小英就難勝選了,所以為了柯 P ,一大堆人頭痛。

只要遭受中國因素影響的國家,都會面臨民主退潮的打擊,台灣和中國,只隔一海,當然無法倖免,喬舒亞科蘭茲克在「民主在退潮」一書中說:2010年,茉莉花革命,帶動全球第四波民主運動,但是,同時也使民主面臨退潮,主要原因就是集權中國的經濟成就,使許多周邊國家認為:採取進化式獨裁專制政體,也可以滿足人民對經濟改革的期待,尤其是數位監控時代來臨,互聯網手機,提供民主運動參與,卻也同時提供政府,透過數位科技,對民主運動進行打壓,甚至用網軍干預言論自由。

俄羅斯作家莫洛佐夫在「網路幻覺」一書中說:「普丁人氣居高不下,2018年這次選舉,以75%得票率當選,就算俄羅斯經濟一蹶不振,普丁依靠的是網軍作戰」,普丁專門扶持金髮美女,提供金錢架設網站,以網紅名嘴身分,收集網民,放送歌頌普丁言論,只要有20個網站,就能夠左右俄羅斯群眾,這些都會使民主面臨退潮,而這些遭受到干預的國家,也稱為「有缺陷的民主」,台灣也是其中之一。

佛蘭克福山說:「只有民主選舉,不能算是民主」,經濟學人的「民主指數指標」把民主衡量方式,歸納五種指標:第一:選舉方法多元程度,第二:政府效能,第三:政治參與,第四:政治文化,第五:公民自由度。在第三波民主浪潮中,增加了110個國家,加入民主式選舉陣容:包括動亂的伊拉克,其中有一半國家,被列入有缺陷的民主,越接近,受到中國影響的國家,越有缺陷,如高棉,緬甸,寮國,中亞,東歐國家,只要從言論自由就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的民主進化程度了。

2018年,台灣民主指數排名33,遠遠輸給南韓和日本的20和21名,言論自由方面:台灣排名45,也在日本南韓之後,雖然比香港好太多,香港回歸後,民主指數和言論自由已經落後到70名,越來越糟糕,就可以證明:中國因素的影響有多大。

中國因素在台灣最顯明的影響,就是持續在政經方面,打壓台灣,干涉台灣內政,使執政黨無法有良好表現,致使人民對藍綠兩大政黨失望,造成政黨認同度,創下新低,2018年的民調來看:支持民進黨28%,支持國民黨24%,若加上小綠營和藍橘營,綠營總共38%、藍營總共30%,中間選民和不表態佔了32%,如果以統獨立場來論選票,支持獨立「包括急獨或緩獨」佔了38%,支持統一只有20%,維持現狀加上不表態者佔了42%,可見維持現狀和獨派,已經越來越接近。

以上民調,是採用台灣指標民調,如果是偏藍營的天下和遠見民調,就算問卷同樣題目,卻會發現結果差距甚遠,問題應該出在樣本的挑選上面,這也是台灣民調,遭受中國因素干擾的困境,媒體表現也是如此,同樣事件,親中國的中字號,以及聯合重工,對比親台灣的自由時報,寫作方法和評論,也肯定雞同鴨講。我每日讀報,都會先把親中媒體報頭,用黑筆改成「人民日報台灣版」再閱,否則看久了,自己也中毒。

國會觀察基金姚立明先生曾經初估:柯文哲可以得到35%選票,這是民進黨一人叁選情況下,柯文哲只能趨向中間移動,向無政黨認同的選民拉攏,而民進黨將可以固守35 %基本盤,國民黨也可能在25%之間,以此態勢來看:民進黨在台北提名,「必須確定只提一人」,柯 P 和民進黨候選人選票差距,將在1%到2 %之內,民進黨不見得會輸,所以,民進黨中央思考原因在於:柯文哲如果落選,很可能順著陳水扁模式,選總統,所以才會出現禮讓與否的爭議。其實,柯文哲如市長落選,柯氏電視劇也就謝謝收看了,哪有什麼全台灣選總統的問題。

雖然說,地方都會市長選舉,不涉國家大政方針,但是,統獨議題,卻無法被完全排除,這也是中國因素,可以在台灣運作的原因,中國慣用的各種耳語和文攻武嚇,都可能影響選舉,只是,一旦中國因素,如果涉入太多,中國會給人干涉台灣內政的感覺,反而會適得其反,使親中政客更難選舉,所以,中國方面對於第五縱隊指揮,以及耳語戰爭,在運作上,也會越加謹慎,一直到現在,中國方面保持沉默,並未表態支持柯文哲,這也是老共學聰明的地方。

柯文哲過去所說的「兩岸一家親」,或許,會讓他在藍營及中間經濟選民,得到分數,甚至使民意調查數據好看,但是,局勢變化越來越快,當美國已經公開對中國挑起貿易戰爭的時刻,這句一家親的話,也勢必變成柯文哲的負擔,因為台灣人民會從迷惑於強國的惡夢中警醒,發現強國只是「牆國」,中國並非想像中那麼強大,等到五月下旬,民進黨真正確定了出馬角逐台北市長的候選人,這時候,比較真實的民調數字,才會顯現出來。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洪博學

洪博學
曾任報社總編輯、國際公關公司主管,著作有「蔣介石支持台獨」、「籠蛇爭霸中國」等書,現為自由作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