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旅遊泡沫化 不能賴給蔡英文

一位導遊的觀察:陸客旅遊泡沫化 不能賴給蔡英文

一位導遊的觀察:陸客旅遊泡沫化 不能賴給蔡英文

4135

出版時間:2018/05/22 09:37

  

面對陸客團來台人數不斷緊縮,台灣社會將矛頭指向蔡英文,指責她上任後兩岸關係變差,令台灣入境旅遊業踏入寒冬,但實情真是如此嗎?資料照片

陳德銘/導遊
 
很多人都怪蔡英文,指責她上任後兩岸關係變差導致陸客不來或減少了,令台灣入境旅遊業踏入寒冬,哀鴻遍野、叫苦連天。這一切都是蔡英文造成的嗎?沒有蔡總統,陸客繼續來台便會使台灣致富嗎?
 
筆者從事旅業已二十多年,尤從事陸客接待工作愈十餘年,即台灣未開放陸客旅遊觀光正常化前已在其他地方從事此業務,我敢斷然,今天局面便是陸客旅遊產業的必然泡沫化而已,絕非蔡英文造成的,徵結是過去前朝只是一味「量」的追求,而忽略了最重要「資金源」的問題。
 
經濟就是錢的問題。陸客來台觀光,到底是誰花的錢? 是他們帶錢來台灣讓台灣人民賺的嗎? 如果真的如此藏富於民,那為什麼卻人民無感,國民黨親中路線大敗再度政黨輪替呢?其實,陸客來台一切一切的硬件花費都不是由他們自身負擔的,這便是最致命的答案。
 
以目前中國大陸遊客來台八天七晚的常規行程言,機加酒加餐加住加車加司導,合共約3000多人民幣,台幣1萬5000多左右,有時候淡季特價變人民幣2000多,最便宜也是最離譜的是一團天津團,團費才人民幣1080即台幣5000元,包括全程吃住機票門票及交通,這些團費連付兩地機場稅都差點不夠,更遑論住宿了,試問這樣的負資金來源又怎麼能正向振興台灣當地經濟呢?
 
而且這種低價團絕非個別事件,是仍在至今每天都在上演中,這種紅海割喉式生意又怎能做的呢?當然是靠購物,以佣金彌補虧損並從以獲利。購物團是自由經濟中一個模式,沒有對與錯,假若全民購物,既帶動觀光發展又能藏富於民、刺激經濟,活潑各項產業,真是共嬴局面。但如果這是成功法則,國民黨的兩岸關係應該備受全民推崇,而不會導致後來的民進黨上台、蔡英文大勝、馬總統只有百分之九的超低支持率。這些一切一切都証明了陸團人數只是數字遊戲,真金白銀從來沒來過這個土地,台灣只是成為一個讓資金流動的平台,那錢到底去那了?
 
問題源頭便是最後錢被大部份拿走了。這個局是這樣子佈的,一開始大陸組團社以不合常理的超低價吸引客源,然後再將旅客賣給台灣地接社以賺取真正的利潤──人頭費,台灣旅行社付團費接團,並要安排團隊的食住行,因此住宿飯店和餐廳賺的錢根本不是大陸旅客所帶來的資金,而還是台灣本地的錢,依靠旅行社補貼或購物店贊助。旅行社為了降低成本或已造成買團的損失,遂千方百計用盡方法去抵消「原損失」。
 
以日月潭遊船為例,每每新聞訪問船家都表示門前羅雀,空船乏人,但如果陸客來了船家真的發財了嗎?那可不一定,因為旅行社為了抵消台幣一150元的船資,便和地方人士及船家以販賣旅行紀念香菸方式,銷售全台灣最昂貴,謊稱宋美齡抽的香煙,一條台幣2500元,但經過各方經手人的層層抽成,遂使旅遊產品的品質以劣充優、物非所值,甚有誤導欺詐之疑,結果相關人士牟了短利,旅遊卻得了壞名聲,陸客財也到不了老百姓的口袋。
 
如果設立相關旅遊產品的公司都是台資公司,那台灣政府或人民都算有正數的收益,但遺憾的是他們大多有外資公司註冊背景,這是稅的問題。綜觀台灣開放至今經營陸客的購物系統商家有一半是非台藉背景,為2008年開放後才開店接客,這些公司也並非我們所了解的港資陸資這麼簡單,他們最終都有一些例如南太平洋島國之類的商業註冊背景,而在台灣主事的也只是被聘請充當字面上的負責人而已,這樣我們政府能完全徵收到百分百稅收嗎?也許可以也也許不可以。
 
而為了降低成本並增加利潤,旅遊產品甚至從對岸進口再借台灣地緣名目又銷售回陸客,例如高雄竟然變成了高技術乳膠加工產地,從國外輸入產品冒充台灣加工,張冠李戴、指鹿為馬,造成連旅遊產品都不是台灣生產,只形成銷售,對增興我國的輕工業手工業絲毫沒有發展和幫助,台灣又只剩下本台的角色。那,購物店解決了台灣就業問題了嗎?答案是既肯定又不肯定的,因為購物店「以華制華」的思維,大多聘請的都是陸配,她們聽話亦容易受剝削。
 
那麼,陸團來台又對台灣餐飲業帶來商機了嗎?其實開放了快十年,接待陸團的台灣餐廳倒閉了不少,如台南一著名擔仔麵業者也早跳離了市場,為什麼呢?不是陸團商機很多很好嗎?實際是,以目前陸團的餐標台幣150論,首先商家要與旅行社配合便需回1成退佣,另外開立發票繳稅又減1成,再扣除餐廳經營成本,一個陸客大概的毛利被壓縮到50元以內,最要命的還有收款期限,絕大多數旅行社付款期都是兩三個月,到時候再打一個折數,七除八扣,等於旅遊餐廳要先塾款備料,薄利很久才能回收,還要承受旅行社倒閉的風險,試問這生意好做、能做嗎?
 
綜觀所有環節,從資金的源頭,過程中的層層剝削,以及購物商品低價進口和外資背景規避稅收等等,到底這十年的陸客開放旅遊觀光,台灣人得到了些什麼呢? 蔡英文試圖改變這單一市場投資,引入多元發展,有平衡才能有更健康的競爭,這又何罪之有?台灣人的經營有「蛋塔」效應,一窩蜂,如香蕉的種植過剩價格崩盤,從不遠看市場前景只著重近利所得,我們是在跟敵人做生意互相利用,本來風險就大,最後投資失敗了便怪責政府,所有過錯都是別人錯自己永遠都是對的,這對嗎?假若二年後國民黨重返執政,兩岸又好了,我們又能繼續賺陸客財嗎?團費又能回到當初的八千人民幣,來的都是大老闆或是大官嗎?
 
開放是對的,北朝鮮敵對美國也會迎來美國的客人,因為旅客消費便能增加國家外匯收入。但如果一切「資金源」都是買空賣空,根本沒有流入土地,這過去十年親中發展和現在的陸客經營模式,是成功的嗎?再加上中共對台灣經濟統戰的手段目的,我們台灣人真的需要思考,一籃雞蛋全壓在一個隨時會翻轉的盤子上,繼續與虎謀皮,只是讓少數商人得著眼前的金錢近利而犧牲國家的獨立和前途而已。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