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號與行動

記者鄒景雯/特稿

二年內連斷四個邦交國之後,蔡英文政府面對中國針對性地發動外交戰,已經初步提出了因應說法,總統說中國挑戰了底線,不再忍讓;外長則在國會專案報告中提出了好幾項鞏固外交的發展方向,這些想法是否適當?實際的作法又是如何?未來很是關鍵。

  • 總統蔡英文強調台灣不會在中國打壓下屈服。(資料照)

    總統蔡英文強調台灣不會在中國打壓下屈服。(資料照)

總統的「不再忍讓」,基本上或可解讀是:過去兩年基於對中國表達善意,她在政策選擇上做了諸多考慮,既然習近平不知珍惜,今後基於台灣的最大利益,該怎辦就怎辦。倘若這個理解是對的,再對照外交部設定的邦交國、理念相近國、新南向、區域經濟整合等工作重點,那麼至少有兩個檢討意見必須正視,才可能從口號階段進入到行動層次,從而強化國人信心。

第一個是拿出魄力解決問題。此話怎講?如果說進一步強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實質關係,特別在經濟與安全議題,被標舉為戰略,我們就真的要劍及履及,效率實踐,不能猶豫延宕,打馬虎眼。與台灣最密切的這類國家不外是美國與日本,最近就有一些例子顯示我們在掌握先機上,欠缺決斷力,以致可能傷害國家利益。

先拿日本來說,安倍政府很早就對台灣希望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釋出善意,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甚至在去年六月的記者會上公開表示歡迎,對台灣來說,這同時也是涉及區域經濟整合的重大政務,而CPTPP的參與,必得對市場開放積極準備,尤其不能有歧視待遇,日本方面因此在幾個月前就透過外交系統傳遞希望能務實處理日本核災區食品的問題,當時我們同時獲得情報,北京也已展開了研究,為了避免落於中國之後,政府一度要向國會與社會各界溝通推動,沒想到旋即又政策喊卡,繼續延擱。不知這是不是「忍讓」的一種表現?

這個月,中國總理李克強訪日,果然針對被禁的日本農林水產、食品,中日簽署了同意協商的備忘錄,中國甚至反過來要求日本妥善處理台灣問題。台灣如果到最後成了全世界唯一全面禁止所謂核災區食品進口的國家,這樣的標準,何必誑稱要加入CPTPP?這不是喊爽的,又怎麼可能取得日本的感謝?安倍總理與台灣的特殊情誼,也不是永恆不渝的,他的政權新近出現了許多突增的挑戰,台灣要有危機意識,不要誤過了機會之窗才好。

再舉一例,美國。川普宣稱要防止中國鋼鋁繼續傾銷美國,祭出高額鋼鋁稅,出口到美國較多的台灣遭受池魚之殃,直到今天還沒有跡象顯示會被改列到豁免之列,其中的關鍵原因是「含中成份」的質疑,既然如此,這時就需要排除一切困難,毅然決然禁止中國鋼品進口,來確保「成份」。期待政府使命必達,應該不是奢望吧?

第二個提醒是資源有限,務必排出優先順位。老實講,一口氣把所有外交對象都涵蓋,對外宣傳可以,對內一定要心有定見。以台灣現在實力,請問既要新南向,又要區域經濟整合,不要說別的,光政府部門有幾個人可以兵分兩路、各做各的?明眼人都很清楚,因此萬不可霰彈打鳥。論實質性,CPTPP先於新南向,這二者間有些重疊的國家,可以重點經營,再外加印度,已非常足夠。真正做成一個,比任何漂亮的標語都更有益於這個亟待奮起的國家。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