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教育部長「陣亡」之後

從兩顆子彈談起

公立大學官派校長改為各校遴選後,二十多年來就像所有年輕的民主一樣,眾聲喧譁,風波不斷。

二○○四年,中研院研究員吳金冽參與中興大學校長遴選,接獲兩顆子彈的恐嚇信,警告他要退選,否則將「活著進來,死的出去」,吳因而退出。隔年,師範大學校長黃光彩因為行政資歷不足四年,鬧了九個月後被教育部解職。近年則有台科大、國北教大、成大、陽明等校,私校有文大、高醫大,只是程度不同,但這次台大的遴選最被政治化,成了「升級版」。

管爺事件源自前校長楊泮池因學術倫理案,不願造成台大傷害而選擇不續任。但其DNA則早在台大「民選」出第一任校長陳維昭的過程中,賄選、拜票、黑函傳言滿天飛,就開始種下了;原本要杜絕政治干預學術的「改革」,反而讓選舉歪風進入校園!

挺管一方最成功的操作是媒體經營。例如,一份標榜商業為主的周刊,執行長以「沉默者,請站起來」呼應龍應台的「台大,請你抵抗」,文章開頭先引用馬丁路德的話「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跋扈,而是好人的沉默」,言下拔管者是壞人,挺管者是好人。

周刊用「經濟學角度」評論「遴選會、教育部誰掌決定權更有利台大?」得出答案是遴選會,以此理性說服來沖淡執行長的感性呼籲,但文中又自打巴掌或不得不面對的(管的學術倫理、政務官實務能力的檢驗偏劣、遴選過程獨董身分爭議)寫下「這不是說,台大自己選出的人一定是正確的」。

周刊的矛盾,從管理的角度來看,邏輯再清晰不過,因為最佳方案不只是考慮誰決定(Who?),程序和方法(How?)更是關鍵。教育部著眼的應當是這一點,而非「管」、「不管」,台大、教育部升高對立的分歧點也在這裡。

誰決定/如何決定對台大最有利,以台大人最樂道的典範校長傅斯年,他的產生是官派的,並非「校園自治」的產物。而像傅斯年這種會到教室旁聽老師上課(干涉學術自由吧?),解聘不適任教師(權力過度膨脹吧?)的校長,恐怕過不了台大現行遴選辦法(教職員超過四成)這一關。傅斯年如果是共識,這次檯面上出來嚷嚷的名士,何妨就從這裡出發,思考現代的傅斯年該扮演什麼角色?該如何產生?否則,選舉惡質化、民主形式化下的校長遴選,若再加上政治化,台大或台灣的大學,注定繼續平庸下去。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