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農風波背後 是本土農業遭破壞的血淚史

中國交換生:北農風波背後 是本土農業遭破壞的血淚史

 

  

針對近期的北農風波,論者認為不可忽略的是台灣農業面對的最大問題,必須在不利於農民的世界局勢中尋找出路。圖為北農總經理吳音寧。資料照片

伊洛人/來自河南的交換學生

如果拿經濟規模來看,剛剛收購孟山都和拜耳公司這種種子農藥巨頭,恐怕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農業經濟規模還大。現代化的農業科技公司成功的背後是世界各國農民的悲劇。
 
吳音寧和台灣農業面對的最大問題也是在這種不利於農民的世界局勢中尋找出路。而吳被統媒攻擊的背後,是她在宣傳食用本土農產品,保護本國農業技術的努力的成功。而國民黨在其殖民文化破壞本土農民的生計後,更出賣台灣農業技術導致農民破產,最終不得不依賴統戰體系的施捨。
 
現代農業科技使得傳統農民經驗和傳統良田的價值大幅下降,而在今日保護本土農業最重要的是經濟民族主義。與台灣經濟結構類似的日本韓國堅持的高額農業補助,防止美國中國越南等國農產品衝擊本國市場。而在日韓佔絕大多數居民可以忍受高價農產品,以保護本國農民不至於破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魚子醬左派常常批評的國族主義。
 
而日韓台等國最主要的經濟模式是出口美國的工業產品,不可能用關稅限制美國農產品進口,因此更加需要佔國民主體的城市人願意食用本國農產品,抵擋美國這個農業強國的衝擊。所以韓國官員用各種時機宣傳泡菜,日本則會在各種不經意的場合宣傳魚生與和牛等等。甚至不顧全球譴責也要堅持捕殺鯨豚的「文化習俗」。台灣原本的熱帶農業剛好與美國農業有所區隔,本是一種天然的經濟防線。
 
但是今日台灣農民的最大悲劇之一,就是國民黨獨裁統治影響的城市飲食文化改變。其帶來的外省既得利益族群通過剝削佔有了經濟優勢,更將其北方文化作為正統,貶低台灣本土文化。在飲食上大量台灣氣候條件難以大量生產的小麥牛肉等,成為主流文化中城市人的食物。破壞了台灣本土大米魚類為主的從農戶到餐館的經濟結構,導致台灣農民加速破產。
  
僅存的一些高技術的熱帶農業,例如鳳梨芒果荔枝等種植儲存技術,支撐了台灣農業免於被美國等農業大國毀滅。而在今日台灣大部分人從事出口相關的工業,或仰賴其製造的大量產值,更加不可能設立完全封閉的農業保護措施。這僅有的水果蔬菜種植技術便是必須保護的農村經濟命脈。而國民黨長期把持的農會系統利用中國資金統戰,騙取農戶在海南等氣候相近的中國農村設立種植園。當地人掌握技術之後「黑手變投家」,以更低廉的勞動力低價傾銷,逐步搶走台灣的水果出口市場。
 
因此現在農民自救的當務之急是趕走農會體系中的蛀蟲,避免技術進一步外流。而希望保護本土農業的台灣人,更需要推動以大米和在地魚類家禽為主的飲食習慣,以更穩定的本土市場維持良好的農業經濟運作。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