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台灣大學老師薪水,真的過低嗎?

在美任教學者:再談台灣大學老師薪水,真的過低嗎?

  

高教許多問題被歸咎於國內大學老師薪水過低的問題,合理嗎?圖為台大校園示意,與本文無關。資料照片

康健芷 /美國大學終身正教授
 
上次在《蘋果日報》發表的「台灣大學老師薪水低嗎」的評論,引起海外學術界廣大的討論,共同思考相關議題,也算盡了知識份子的責任。過去幾天又看到台灣國內報紙討論,因為年金改革之後,退休金減少,海外徵才不順利的事情,高教許多問題,又歸咎於國內大學老師薪水過低的問題。

其實,在學術界的人自己心知肚明,如果可以誠實面對自己,不要整天想討糖吃,整天想賺大錢,自己早在生涯規劃時,就可以選擇去可以賺大錢的華爾街與矽谷。許多喜歡在大學教書的人,就是喜歡和學生互動,喜歡看書研究,喜歡追求知識的興趣。調查美國大學教師的發現,許多人指出喜歡大學教書環境,可以自由掌控時間,有寒暑假 (雖然美國大學教師的薪水,只有九個月) ,可以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與研究主題 。整天喊的錢少,台灣薪水少,卻不去誠實地承認,想賺大錢,就應該去海外大學工作。或者,乾脆放棄當大學老師的舒適慵懶圈,去外面競爭激烈的業界奮鬥。

台灣高教這一塊預算大餅,總是不可能給少數人工作安定,用自己母語教學的方便,與自己同文同種學生的互動的舒坦,卻自己喊得要國外的薪水。這對其他月入22 K 的台灣納稅國民,公平嗎?

我在美國大學工作的許多同事,聽到我說到台灣目前的大學教師整天喊錢少,又知道台灣教師的所得約為一般大眾的二 到三倍,每一個都說這些人太貪婪了 (GREEDY) 。許多也說出,對台灣薪水不滿足,為何要繼續屈就,全世界其他大學機會這樣多,何必讓自己不高興呢?  台灣大學教師,整天喊錢少,整天喊要加薪,卻不考慮自己不夠有競爭力,不夠國際化,整天只想在大鍋飯中吃多一點,排擠別人生存的機會 (壓根心中就以為自己比較傑出,高人一等) ,這才是台灣最大問題。

其實,台灣目前所推出的優薪政策,根本就是開錯藥方,請鬼拿藥的作法。對國外已經定根的學者,完全沒有吸引力。以筆者來說,目前我九個月的薪水,就差不多台灣開出優薪政策的薪水。但是我一學期只要準備上10 個禮拜 (其他四周考試與學生報告) ,每周只到校一天,一次上六小時課 。一年我約要到學校20個禮拜。寒暑假可以上一門兩周密集班的課,可領稅前30 萬台幣。平常的時間,我不需要做行政工作,填一些無聊的表格,開一些浪費時間的會議,可以貢獻在看書,做研究,與寫書上。
 
更重要的是,美國大學教師可以工作到80 歲,甚至到90 歲不用退休。我的許多同事,年紀一大把了,也是繼續發表,繼續著作,不會有台灣學術圈中倚老賣老,尸位素餐,想當校長,當部長的惡習。他們享受學術界物慾較少的純淨,安貧樂道,貢獻學術。這才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堅持。
 
台灣政府其實反而應該鼓勵台灣國籍的學者,在美國這種好的學術環境,盡量發揮,留在美國工作,讓美國替台灣培養與儲備人才。目前,知識分享的管道很多,何必把這些人過早引進台灣,被台灣惡質的學術環境汙染呢?
 
讓傑出的台灣人,去賺外國的錢,把省下的打高空的XX 計畫的納稅人辛辛苦苦的金錢,好好去培養目前在台灣各大學辛勤工作的學者,不要妄想去吸引國外一流人才回台,才是台灣國家資源有限之下,最有效聰明的做法。台灣的薪水不可能,也不需要和國外比較,但是獎勵台灣國內真的努力的學者,比較實在。花大錢去找一些國外已經江郎才盡,對研究失去樂忱,想滿足中年危機,副教授升等不上去,回台灣當校長過過癮,或見錢眼開的學者,反而敗壞台灣學術風氣。
 
再者,台灣學術界真的準備好要吸引國外人才了嗎?  我到報載上說找不到人的其中一所學校清華大學的計量財務金融學系網站一看,英文錯誤百出,貽笑國際 。網頁上 專任教師寫成 Full-Time Professors,但是兼任教師 (Adjunct professor) 忘了用複數,訪問學者 (用的是 Visiting scholar) 也忘了用複數。更離譜的是網頁選單,募款用的是 “fund” 而不是 “fund-raising” 。高中生”APPLY” 是指”應用”嗎? 申請學校英文要用 “Application” “Recruitment” 。專任教師的資料,也完全無法選用。
試想,如果我是海外應徵工作的學者,想事先了解一下我未來同事的研究方向,哪一邊可以找到全英文的資料呢? 更不要說網頁上,有些宣告 (NEWS) 英文錯誤百出。清華大學這還是美國庚子賠款建立的國立大學嗎?

另一所說找不到人的龍頭國立大學,台灣大學經濟系英文網站也是許多錯誤。有些單複數混用,出現 “Activities” 的地方,也出現 “Announcement” 。 有人知道 “Annual Courses”是什麼東東嗎? “Graduate Course Fields” 是研究生田徑場嗎?

網頁做為學校的國際門面,都這樣不用心,國際一流人才看到之後,當然不會想來。薪水少難道是主因嗎?  如果我是國際一流人才,我難道不會在乎我工作的學校與同事,有沒有一流的等級嗎? 如果,兩所國立大學的網頁英文程度,都是這樣七零八落,台灣要吸引目前以英文為通用語的國際一流人才,會不會不切實際呢? 更不用說,這樣的龍頭大學,面對自己的校長當選人,龜縮幾個月,整天寫籤詩,高唱抽象的大學自主,也不見校內教師協會,把這種人轟下台。這樣的台灣大學教師,薪水比不上國外一流學府,有冤枉嗎? 還是應該捫心自問後該滿足了嗎?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