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政治學者所主持的「外交民調」結果嗎?

 

有關參與國際組織方面,的確承受很大的壓力,但這樣的調查會出現:相同結果,卻不同居心。統派的認定是: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立場偏向美國所造成的結果。獨派認為蔡英文不敢公開宣佈獨立,僅在既有機制下因循苟且,才有如此的結果。圖/資料照

有關參與國際組織方面,的確承受很大的壓力,但這樣的調查會出現:相同結果,卻不同居心。統派的認定是: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立場偏向美國所造成的結果。獨派認為蔡英文不敢公開宣佈獨立,僅在既有機制下因循苟且,才有如此的結果。圖/資料照

 

民報:「民調:6成民眾對蔡政府維護台灣國際空間沒信心」令人感到驚訝。不只是「蔡政府維護台灣國際空間沒信心」的民調低,而且是調查機構,「台灣民意基金會」,他的董事長游盈隆是政治學者出身。他對政治的敏感度,不僅應優於一般不同類科的學者,而且有專業且系統性的看法。這樣的學者對如此的民調結果,不應該僅是這樣的解讀而已。更且他的民調單位在設計問卷做這樣的民調時,就應該有相當的敏感與注意力才對。

理解「維護台灣國際空間」,有兩種認知。一個是建交國數、在各國際組織中的正名狀況。另一個是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對台灣的支持力。這兩者和起來,才能算是「維護台灣國際空間」。因為台灣的國際關係,始終受到強國影響。這是國際現勢,印證在戰後台灣的國際外交,也是這樣。美國支持台灣留在聯合國,這是1950年之後,中華民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有很多外交國的關鍵因素。

尼克森、季辛吉訪問中國是台灣雪崩式外交的重要原因。台灣退出聯合國,影響台灣在國際組織的重要位置,也是重要因素。而退出聯合國,又與美國支持與否有密切關係。不將這些關係釐清,僅拿浮面的建交國、國際組織等因素,來解讀台灣的國際外交現況,那是外行人的民意機構,所做的民調。

這幾個月來,美國政府與國會連續通過「台灣旅行法」、「國防授權法案」等好幾個法案,都是自1980年以來,未曾有的友台政策。甚至美軍將領,不斷提出要讓台灣參加美日的軍事演習,等於將台灣的國防機制納入美國還太平洋防衛機制當中。如日、韓等,成為美國在韓戰停戰協議(這個協議意味美國與韓國是攻守同盟。攻擊韓國就等於攻擊美國)、美日安保條約(這也是美日的攻守同盟條約,功效如前述)下,另一個準攻守同盟國家。這在國防與外交的意義,都是數十年來,台灣企盼而得不到的,不要說陳水扁、馬英九做不到,連蔣經國、李登輝都做不到。如此的成就,難道政治學者的游盈隆不知道?

就外交國數目的問題。很多人強調建交國數目,來看政府捍衛外交國防的能力,但數十年來,也有相當多的國民看清楚,所謂的建交國數目,並不是看出國家的政府官員,在外交上的努力,而是政府拿錢去國際當凱子的能力與意願。透過外交國數目的變化,來看政府的國防外交能力,根本不準。專業的民意調查機構,對此應該要有所理解,而政治學者掌舵的民意調查公司,竟然不知?實在令人意外。

有關參與國際組織方面,的確承受很大的壓力,但這樣的調查會出現:相同結果,卻不同居心。例如統派的認定是: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立場偏向美國所造成的結果。獨派認為蔡英文不敢公開宣佈獨立,僅在既有機制下因循苟且,才有如此的結果。因此,這樣的民調,到底意義在哪裡呢?像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這種老牌、經驗豐富的民意調查機構,對這種現象不能說不知道。對如此分歧的意識型態,卻又相同的選項在意見表達,本來就應該細說、設計問卷,將兩者差別顯現出來。

因此,做為負責任的民意調查公司游盈隆董事長,你對這份民意調查的設計,到底怎樣看待呢?政治現象的解讀與政策建議,應該是:蔡英文總統應該持續現在拉住美國的外交國防方式,透過美日的支持,開拓出新的局面。而實際上,有更多人看出台灣目前與美國關係空前良好,也逐漸走出新局。這樣的路線是對的。所以,在公正的民調設計下,不僅要呈現蔡英文政府目前受到中國外交壓力,所出現的窘境,更要說出目前政府,也受到國際重要政治勢力支持,所呈現的新變化。

難道不是這樣嗎?更何況中國的打壓是常態,目前的壓力固然增強,而美國的支持是新變數,支持的力道更相當強。以美國和中國在國際勢力的對抗影響下,美國支持的重要性,遠比中國打壓強太多了。尤其在美國貿易戰頻傳、關係緊張的現在,民調要呈現出台灣的國際關係,更需要清楚而精準。

包圍中國是目前的國際大氣候。美國這樣、日本這樣,印度、澳洲、歐洲都這樣。台灣目前的外交狀況是打順風牌。中國的打壓是這順風牌下的反擊,如此而已。政治學者、曾經參與政府高層政治運作的游盈隆政治博士應該理解,我不相信他轉成民調公司董事長,就將他的專業全部拋棄。一如那些沒有政治專業的民調機構,在進行政治民調,那麼不夠深入且有誘導人民錯誤認知。

游盈隆博士、教授,你會放棄你的專業嗎?

林修正(中洲科技大學商科副教授、經濟學者。專攻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發展,關心台灣人文與社會發展。)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