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還需要有孫文的紀念遺物嗎?

孫中山真相的解構(二)

 

孫中山晚年照(1924年),被引用在新台幣100圓紙鈔上。圖/取自維基百科

孫中山晚年照(1924年),被引用在新台幣100圓紙鈔上。圖/取自維基百科

一、孫文的特色=纏繞在軍閥周邊的革命家

(一)孫文的特色

孫文一生有許多的特色,其中之一的特色是:他是一個為了目的而可以不擇手段的運動家。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卻想把他所沒有的國家財產當做抵押品向外國借款。他雖是革命家,卻屢屢跟軍閥連手,而他很矛盾的是:為了打倒軍閥,卻與軍閥合作。有關前半的部分,作者已經在民報2018年3月的專欄「怎樣處理與孫文有關的銅像與中山路?」一文中有所敘述,本文主要處理的是孫文與軍閥之間的關係。

(二)何謂軍閥?

袁世凱在1916年6月去逝之後,首次由中國人民選出來的國會,不只是沒有走上正常而實施民主,反而中國政治所展開出來的現象是《軍閥的統治》與《為了搶奪統治權而由軍閥所展開的混戰》。袁世凱的過世使中國進入了軍閥時代。因為1928年蔣介石進行北伐獲得勝利而使北京政府崩潰時,軍閥時代結束。不過,即使在國民黨統治的時代,軍事抗爭仍然持續發生,所以也有人將之稱為「新軍閥混戰」。但是,與孫文有關的主要是1916年至1928年的軍閥時代。

那麼,什麼是軍閥呢?其實對於軍閥的定義相當分岐,但是如果將主要的歷史論述加以整理的話,軍閥可大致定義如下:

1. 從歷史來看,軍閥是傳襲清末被組織起來的北洋軍隊的近代軍事集團,
2. 從經濟上來看,軍閥與地主階級有很深的關聯,其封建性格很濃厚,
3. 從國際政治來看,軍閥透過與帝國主義的結合並透過帝國主義的援助,來鞏固自己的勢力,
4. 從中國國內來看,中央政府對軍閥的統治力量很薄弱,軍事費用是由軍閥自   己籌措,其獨立性很強,
5. 軍閥的國家防衛意識很薄弱,其軍隊可以說是軍人對個人領袖盡忠義的私兵集團。

(三)軍閥時代的簡史

從1916年到1928年之間,大小的軍閥割據中國各地,彼此互爭地盤,展開混戰,另一方面,位居中央政府的北京政府是由獲得勝利的大軍閥來統治。當時統治中國而以合法的正統地位君臨於中國的就是北京政府。如果從袁世凱算起,掌控北京政府的實力者,可臚列如下表:

1912.3-1916.6 袁世凱(臨時大總統、大總統、皇帝)  
1916.7-1917.7 黎元洪(大總統) 1916.6-1917.段祺瑞(國務總理)
1917.8-1918.10 1917.8-1918.10 馮國璋(大總統) 1917.7-1917.11段祺瑞(國務總理)
1918.3-1918.10段祺瑞(國務總理)
1918.10-1922.6 徐世昌(大總統)  
1922.6-1923.6 黎元洪(大總統)  
1923.10-1924.11 曹錕(大總統)  
1924.11-1926.4  段祺瑞(臨時執政)  
1927.6-1928.6 張作霖(大元帥)  

 

在軍閥時代中,有幾位重要的人物,這幾位是:1. 安徽派軍閥段祺瑞,2. 直隸派軍閥曹錕,3. 奉天派軍閥張作霖。

二、孫文與軍閥的關係

(一)二次革命

當宋教仁於1913年被暗殺,而袁世凱立刻罷黜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三位革命派的都督時,就爆發了第二次革命。但是二次革命的目標不足以號召全國,各省的獨立軍很快就潰敗下來,孫文就亡命日本。

(二)第一次護法運動

1. 段祺瑞的時代來臨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成為國務總理,他與大總統黎元洪對立,是為「府院之爭」。當時對於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黎元洪與段祺瑞互相對立,黎元洪於是將段棋瑞的總理職位加以解任。段祺瑞就在天津設立「獨立各省參謀部」,在段的指使之下,安徽、河南、山東、奉天、陝西、浙江、直隸等省的督軍相繼宣布獨立,而張作霖與曹錕等也宣布獨立。陷入困境的黎元洪就把安徽都督張勳叫到北京,但是張勳在1917年7月1日擁立廢帝溥儀而宣告清朝復活。擁兵三萬的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的名號攻進北京,趕走張勳的軍隊。張勳復辟失敗,結果,府院之爭由段祺瑞勝出,段祺瑞的天下來臨。

2. 孫文與陸榮廷、唐繼堯等軍閥合作

段祺瑞擊敗張勳的復辟之後,再度擔任總理,但是他拒絕恢復舊的約法。孫文反對段祺瑞,於是他與雲南.廣西的軍閥合作,並與南下廣州的部分的舊國會議員一起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在廣東建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自己擔任大元帥。7月25日,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了國會非常會議,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9月1日,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選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於是,中國分裂為南北兩個政府,南北的對立正式展開。

3. 被陸榮廷、唐繼堯排斥的孫文

但是,陸榮廷與唐繼堯始終不接受元帥的新職。在護法軍政府成立之後,陸榮廷與唐繼堯等就不贊成孫文以武力對抗北方,而醞釀西南各省聯合會,希望與北方議和。4月10日,羅家衡等人在國會非常會議提出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將元帥制改為多總裁制,至5月4日獲得通過。國會非常會議選出包含孫文、陸榮廷、唐繼堯在內的七位總裁,8月15日、24日,陸榮廷、唐繼堯先後通電擁護岑春煊為主席總裁,5月21日,岑就職,孫文被排擠而於當日離開廣東。孫文所建立的護法軍政府先後僅8個月。

4. 與虎謀皮的孫文

事實上,孫文希望借陸榮廷的力量護法,而陸榮廷盤算的是借孫文的護法來抵制北洋政府對其「廣西王」地位的削弱。因此這場護法運動自然只會走上失敗。當孫文看到各地軍閥都只維護自己利益時,就曾說:「南與北為一丘之貉。」

至於唐繼堯兩次擁護孫文的護法革命,然後又兩次親手斷送了孫文的護法革命,第一次是他與岑春煊、陸榮廷合作,操縱非常國會罷免孫文的大元帥,實施七總裁制;而第二次是與陳炯明合作,趕走孫文,炮轟永豐艦,消滅顧品珍。

(三)第二次護法運動

1. 孫文對陸榮廷的報復

護法軍政府崩潰之後,孫文意圖再起。1919年10月,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在廣州一帶的桂系、滇系軍閥,10月岑春煊下野,11月桂軍被趕出廣東退到廣西。於是孫文在陳炯明的幫助之下,回到廣州。在1921年時,國會非常會議取消軍政府,選孫文為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當年年6月,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援桂軍總司令,發動粵桂戰爭,攻進廣西,把陸榮廷趕到越南。

2. 與陳炯明的翻臉

1922年夏天,孫文從廣西回到廣東。4月,孫文執意要進行北伐,陳炯明無法接受孫文的條件,就被孫文罷黜。4月21日,孫文裁撤陳炯明的援桂總司令一職,。同日,廣東省省政府免去陳炯明廣東省省長一職,任命伍廷芳接任。於是在6月16日時,陳炯明的部下葉舉就在通知孫文之後,出兵圍攻總統府,鳴炮警示孫文要離開廣東,而陳炯明率部隊佔據廣州城。孫文轉移到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還擊,轟炸廣州後離開廣東。

3. 孫文的合縱連橫=反直隸派的三角軍事同盟

事實上,孫文與陳炯明翻臉的原因是孫文要與張作霖以及安段祺瑞合作形成打倒直隸派軍閥曹錕的反直隸派的三角軍事聯盟,然後出師北伐,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而陳炯明則是要推動聯省自治運動,兩人互相對立。

那麼,反直隸派的三角軍事同盟是怎麼形成的呢?吾人可簡述如下:1920年7月,「安直戰爭」爆發,得到奉天派張作霖支持的曹錕獲勝,北京成為曹錕的直隸派的天下,然而,直隸派與奉天派又跟著對立,於1922年爆發「直奉戰爭」,張作霖失敗,結果北京成為曹錕的天下,並於1923年9月透過賄選當選大總統。

這個時候,張作霖圖謀再起,就與段祺瑞的安徽派軍閥(例如浙江都督盧永祥)與廣東軍政府的孫文合作,組成「反直隸派的三角軍事同盟」。但是這個策略因為陳炯明的反叛而使得孫文的北伐出師遭受挫折。但是孫文在死之前,他始終沒有放棄這個構想。

(四)第三次廣東軍政府

從1922年12月起,支持孫文的各種軍隊就展開討伐陳炯明的戰爭,而於12月15日進入廣州,這些都是孫文的軍隊所發動的戰爭,但是都沒有辦法把陳炯明與趙恆惕完全殲滅。事實上,在第二次護法之後,孫文開始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性。當奪取廣東政府的陳炯明被逐出廣州之後,孫文就在1923年返回廣東,他在與共產國際合作之下,將大本營遷回廣州,當年3月在廣東建立了軍政府。

1. 軍政府的支持力量——小軍閥

在廣州設立大元帥府的時候,支持廣東軍政府的軍事力的是從廣東省以外的省分跑到廣州的客軍(小規模軍隊)。劉震寰的廣西軍(兵1000人)、楊希閔的雲南軍(兵12000)、譚延闓的湖南軍(兵20000)、樊鍾秀的河南軍(兵1000)等是這些客軍的代表。這些軍閥並不是什麼像樣的軍閥,而是因為廣州的經濟力較為豐富,為了籌措軍事費用而來幫忙孫文。這些人未必是贊成孫文的革命思想而加入孫文的陣營。因此,孫文一死,楊希閔與劉震寰兩軍就叛變。

2. 維持不變的構想=反直隸派的三角軍事同盟

當第三次的廣東軍政府成立時,孫文還是想要重新建構「反直隸派的三角軍事同盟」,以尋找北伐出師的機會。1924年9月,這個機會到來了。直隸派軍閥的江蘇督軍齊燮元與安徽派軍閥浙江督軍盧永祥的江浙戰爭成為導火線,引爆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於是孫文立刻與張作霖、盧永祥合作,開始做北伐的準時,他的全國統一戰爭史觀就是《一邊利用軍閥的相互牽制,一邊追逐天下的統一》。

3. 無法插進軍閥政治的宿命

孫文雖然發布了「北伐宣言」,但是因為廣州的廣東商團軍叛亂等因素,使得出征大費周章,此時直隸派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發起北京政黨把曹錕軟禁起來,曹錕下野,馮玉祥就稱自己的軍隊為國民軍,對於孫文的國民黨採取合作的態勢,他在推倒曹錕之後,邀請孫文北上共商國是。當時,馮玉祥與張作霖等協商,把下野的段祺瑞叫回北京,但由於無法組織正式政府,段就組織了「臨時執政府」,而成為「臨時執政」。於此可看出反直隸派的三角軍事同盟的構想是發揮了效果,而使得直隸派的天下告終,但是並沒有孫文插手的餘地。孫文只能被叫到北京就善後的對策加以協商,但不久就病逝於北京

(五)要搖尾巴的狗反而被尾巴搖

孫文所追求的統一夢其實是從革命的據點=廣東組織北伐革命軍,而在北伐過程,驅逐地方割據的軍閥勢力,而在最後打倒北京政府,統一全國,以建立孫文的國民黨政權。他的一貫作法就是與軍閥合作來翻轉軍閥政治,他的這種戰略是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時所倡導的國民革命矛盾的,國民黨反而是因為孫文的過世,而保持了革命的純粹性,如此才能一邊驅逐割據地方的軍閥勢力,而於最後打倒北京政府,統一全國。

三、共產黨對孫文的批判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法國租界召開創黨大會,在這個大會當中,通過了「綱領」與「決議」。在綱領中,中國共產黨宣言:革命軍隊必須和無產階級一起打倒資產階級政權,要支援勞工階級,立刻消滅社會階級。對於和其他政黨的關係,則做了如下的決議:黨根本的政治目的在於實施社會革命,中國共產黨要和《黃色知識分子》以及《和黃色知識分子相近的其他黨派》徹底切斷一切的合作。……對於其他政黨,要採取獨立、攻擊的政策。……我們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只維持無產階級的利益,不與其他黨派建立任何的關係。

在這裡所強調的「其他黨派」其實就是指「自認自己是中國革命主角的孫文的國民黨」。當時,在大會上,有討論了要如何處理與孫文的關係,因此,上述的決議其實是與孫文革命的訣別宣言。這個決議所強調的就是:孫文一邊與軍閥合作,一邊對抗其他軍閥,而共產黨要與《孫文所玩的這種政治遊戲》告別。從當時中國混亂的情況來看,中國共產黨是一針見血地看清孫文的本質性作法。

四、狗急跳牆、害死中國的孫文

向來傾共的中國研究者都會認為國共合作是孫文路線的轉換,認為他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清算過去的自己,認識到勞工農民在革命上所具有的意義,因而對社會主義產生共鳴。

但是如果從孫文現實的政治處境來看的話,其真相是:孫文因為陳炯明在1922年6月的反叛,喪失了廣東的革命根據地,因此陷入了困境,對於當時的他來說,要從這個困境爬起來所剩下的唯一道路是國共合作。這如果從國共合作的前後來看,吾人即可清楚知悉:1921年,孫文在桂林與馬林見面當時,孫文對於俄國革命之後,列寧所採取的新經濟政策(Novaya Ekonomicheskaya Politika)是抱持著興趣,但他並沒想到與蘇聯直接合作。但是當孫文喪失了廣東時,為了在廣東重建革命的根據地,而且為了充實軍事力量以進行北伐,他就痛感共產國家=蘇聯的援助是有必要的,於是孫文就對蘇聯具體提出許多軍事援助的要求,而蘇聯也很快就給與回應。

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國共合作所以能夠成功完全繫於孫文一個人,也因為這個緣故,當孫文死後,中國就因為國共的分裂而成為兩黨火拼的歷史。

五、孫文的真面目

孫文其實並不是一個有組織能力的革命家,他所組成的革命黨其實是鬆散的組織,他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與智慧去建立自己的軍隊,更沒有所謂的戰略與戰術,所以他所推動的11次的革命是失敗的,武昌起義並不是孫文的革命黨人所掀起的,而是清廷的新軍在突發的狀況下所促成的。而在此後的革命當中,孫文無法用自己的力量建立自己的軍隊,所以只能靠軍閥的軍隊來推動自己的革命事業,在與軍閥的互動當中,可以看得出他無法成為一個為眾所臣服的領袖,反而常與軍閥翻臉。從他為了與國際共產=蘇聯合作,而講解了毛澤東將之稱為新三民主義的思想,這也顯示出他沒有一個清楚的理念,常常會為了達成當前的目的,可以隨時加插新的理念與主張。其實,孫文的三民主義是一個大雜燴,並沒有所謂的體系性與一貫性,他的思想包含了馬列主義、自由民主主義與由來於儒家的理念,而所以會如此,就反映出他的思想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是為了招攬革命同志,而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特色存在。

六、台灣還需要有孫文的紀念遺物嗎?

國內到處有中山路,許多學校的名字叫中山,因為國民黨的決議,台灣人要把孫文稱為國父,也有許多孫文的銅像,但是與孫文有直接關係的人,在國內,大概只有外省第一代,而孫文的真相如果經過解構以後,是如此不堪的話,那我們是否應該就讓孫文成為真正的歷史人物,而不要老是讓他陰魂不散地纏繞這我們?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張正修

張正修
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