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甲子園已經100年 台灣甲子園依然是0年

《芋論》日本甲子園已經100年 台灣甲子園依然是0年

從 1915 年就開始舉辦的日本夏季甲子園(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選手権大会),除了在 1942 年至 1945 年之間,因為太平洋戰爭停辦外,夏季甲子園在 2018 年滿 100 屆。台灣曾經在日本甲子園出賽的故事,則是因為電影 KANO 才廣為台灣人所熟悉。

甲子園 100 屆開幕式,過去嘉農的 40 名校友親臨現場觀禮
圖片來源:截自朝日新聞中文網

夏季甲子園的參賽學校在 1990 年首度突破 4000 校參與,總共有 4027 校。2003 年達到 4163 校參賽的高峰,2017 年有 3839 校爭取進入甲子園的 49 張門票,2018 年則是有 3781 校競逐 56 張甲子園入場券。甲子園觀戰的球迷數也非常驚人,2017 年的夏季甲子園平均每日入場觀眾高達 59071 人。

今年適逢甲子園 100 屆,相關紀念活動非常多,主辦單位特地安排 18 位曾經在甲子園出賽的退休球星在每日賽事第一場、準決賽與決賽擔任開球貴賓。8 月 5 日開幕戰由台灣球迷熟悉的松井秀喜開球,揭開第 100 屆的甲子園大賽序幕。夏季甲子園滿 100 屆的新聞,也被台灣棒球迷熱烈討論。甲子園的精神一直是台灣棒球迷津津樂道的話題,KANO 電影則是讓許多非球迷了解到甲子園的魅力。

曾效力紐約洋基的「酷斯拉」松井秀喜開球
圖片來源:截自 NHK

甲子園對日本高中生而言不只是棒球聖地,也代表著青春、熱血與團結。由於甲子園的歷史、參賽球隊與精神感動不少台灣棒球迷,台灣棒球迷衷心期盼台灣也能夠有自己的甲子園。台灣的青棒從 1970 年代以來就時常稱霸在美國羅德岱堡(Fort Lauderdale)舉辦的世界少棒聯盟(LLB)青棒賽,在 IBA 的青棒賽事也有不錯的表現。台灣青棒的發展從早期的北華興、南美和,到中期的榮工加入戰局,一直到近 20 年來的列強群起,青棒隊伍數的增加,看似台灣高中棒球有所成長,但實際上對所謂的「國球」而言,依然是對棒球慚愧的發展。

台灣 7 月於 LLB 世界少棒聯盟亞太區次青少棒賽拿下冠軍
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灣的確曾經有機會發展類似甲子園的棒球模式,但總是功虧一簣。雖然棒球早在日本統治時代就在台灣落地生根,戰後經歷沈默的 1950 年代、1960 年代,直到台灣的國際地位在 1970 年代開始飄搖,同時期的台灣三級棒球卻揚威美國的世界少棒聯盟,此刻,國民黨藉由紅葉少棒開始宣傳棒球,利用棒球凝聚國人信心,這才讓棒球真正深入台灣的生活文化之中。

1995 年底由年代電視台主辦的金龍旗高中棒球錦標賽,希望將金龍旗打造成台灣版甲子園,但也在 2003 年走入歷史,僅舉辦了 8 屆。此時的台灣青棒,早已擺脫由美和、華興、榮工等分庭抗禮的年代,進入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2013 年開始,由中華民國棒球協會主辦的黑豹旗全國高中棒球大賽,在 2017 年與賽隊伍已經達到 200 隊,大會也希望效法日本甲子園高中棒球的精神,打造台灣版甲子園。此外,棒協也舉辦「全國青棒錦標賽」,從 1997 年開始,每縣市僅限報名一隊;從 2007 年起,由玉山銀行贊助並改名為玉山盃全國青棒錦標賽,同時也是亞洲青棒錦標賽與 IBA 世界青棒錦標賽的國手選拔賽。同樣地,玉山盃也是以成為「台灣甲子園」為目標,希望能與日本「甲子園」、韓國「青龍旗」並列亞洲三大青棒賽事。

從這些發展歷程來看,台灣棒球官方與企業對發展台灣版甲子園的雄心壯志不變,然而,必須坦白說,台灣人關心青棒的人太少。其實,從台灣的職棒的觀眾人數來看,台灣人還真的不太捧場棒球,最近四年,2014- 2017 年的每場平均觀眾只有 5 千多人。

圖片來源:http://zxc22.idv.tw 職棒觀眾人數分析

台灣的職棒觀眾人數早在 1990 年至 1995 年就達到這個數據,但後來的數字就只是一個慘字。

圖片來源:http://zxc22.idv.tw 職棒觀眾人數分析

沒有觀眾,就沒有關心。與日韓美國等職棒比,台灣職棒沒觀眾,青棒其實也鮮少有人關心,只有真正的球迷在乎是否有台灣版的甲子園。如今,日本甲子園已經 100 年,台灣版甲子園依舊是 0 年。或許,台灣沒有真正的國球,多數台灣人只在乎是否贏球而已。台灣的棒球新聞版面最大的是大谷翔平,甚至大過陳偉殷與陽岱鋼,不說,還以為大谷翔平是台灣人呢!

< 資料來源:《芋傳媒》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