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的推特:維尼與台灣黑熊

圖:取自外交部推特

圖:取自外交部推特

姜皇池/台大法律學院國際法教授

圖:取自CNN網站

圖:取自CNN網站

 

胡適之先生翻譯法的〈最後一課〉中有段話:「我走到市政廳前,看見那邊圍了一大群的人,在那裡讀牆上的告示,我心裡暗想,這幾年的壞消息,敗仗哪,賠款哪,都在這裡傳來。今天又不知有什麼壞新聞了」,讓人不禁聯想到中華民國的外交部。事實上,不光是這幾年,而是這二、三十年來,外交部最常告訴國人的無非就是:斷交又斷交、譴責再譴責、遺憾復遺憾。這個曾是條約明訂:位列諸部之首的政府機關,說它「坐吃等死」,實在有些恭維;喚它作「塚中枯骨」,又不真實;說它「行將就木」,或不為過。然近來該部利用「推特」(twitter)發言、大膽用簡體字發表新聞稿,讓人驚豔:垂死之際,終有求生意念。

外交部自今年四月起,建立「推特」帳號,積極在國際社群中為台灣發聲。事實上,「推特」以暢所欲言、社群成員快速交換意見為其目的宗旨,近來風起雲湧,花旗國大統領「川普」更是箇中好手。外交部在資訊量爆炸,強調即時、透明的世代,跳脫過去繁文縟節的框框架架,乘風順勢,藉此網路平台,與各國「平等」推文、回覆與轉推,至少為台灣在國際關係上多少「刷存在感」。

而國際法上,國家的意思表示、國家行為、乃至於國際協議,並不拘泥於任何形式,自包括國家代表在網路空間所為之行為。國家發言單位、所言之一字一句、所用詞彙、標點符號、句子架構、文章架構、各篇的連貫性與主題選取,皆能從不同的脈絡或角度觀察,解釋成具有特定之國際法意涵。回到「維尼推特」與簡體新聞稿,在面對中國之際,外交部本於對外關係代表角色,藉由「繁體字」與「简体字」、「台灣黑熊」與「小熊維尼」的差異,告知中國與全世界,台灣與中國就是不一樣。

無庸諱言,任何外交作為與建置,本來就很難取悅所有人,對於「简体字」以及「小熊維尼」推文,台灣社會反應分歧:有人漠不關心;有人覺得幽默詼諧;有些人覺得太超過、挑釁中國;有人認為離經叛道,有違外交慣例。事實上,台灣有「外交部」三個字就已經是對中國的挑釁,重要的是:簡體字本已有效告知中國,台灣「目前」並無將太平島出租的意圖,中國無庸再胡纏爛攪;「維尼推特」一樣告知世人: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中國台灣」,更不是「中國的台灣」。

明儒王陽明說:「需向源頭求生死,莫在支流辨濁清」,當台灣外交逐步萎縮,斷交接二連三又拉四、方方面面國際參與遭到封殺,是外交死生存亡之爭,應「上窮碧落下黃泉,千變萬化找生路」,莫管所使方法是否符合傳統外交正途,正途要走,小路一樣不能放棄,過去幾十年來,「應卯吃糧」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故步自封,除擺譜充架子外,彷彿捨此別無救贖,如今能揚棄桎梏,推陳出新,豈有予以否定之理由?

台灣國家處境艱難,是該步步為營,因而即使是非傳統模式外交工具的運用,一樣要慎之又慎,但絕不可成規墨守。近年來台灣外交事務「攻無不敗,戰無不輸」,顯見過去那套思維與策略,亟須創新。在「維尼推特」與簡體新聞稿兩件事上,個人看到新的外交部,看到一個試圖找出發音管道的外交部,至少是有在掙扎,而不是坐以待斃,讓人多少有「一絲絲」的希望。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