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灣人不該覺得驕傲嗎?

 

歷史教科書是認識自己、對國家或族群認同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劉明堂攝

歷史教科書是認識自己、對國家或族群認同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劉明堂攝

近日高中歷史課綱引發「去中國化」的批評,歷史教科書是認識自己、對國家或族群認同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因此,近年許多國家也開始重視歷史課,各國歷史教科書呈現方式迥然不同,有的採時序性(如英國)、有的採問題史(如法國),但共同性就是歷史教科書內容皆因政府立場而有不同的解讀,進而引發該國國內歷史和教育學者抗議,或引起其他國家的抗議(爭議領土主權或掩蓋公眾認定的史實),2013年東南亞國家的專家們甚至齊聚泰國,討論能否制定一套東南亞地區通用的歷史教科書。

以馬來西亞為例,馬來西亞包括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等三大族族群。1996年以前馬來西亞歷史教科書內容是相對多元且客觀介紹該國起源和發展,但1996年後,就轉而偏向以馬來人及伊斯蘭文化為主,弱化華人、印度人對國家發展及產業的貢獻。

據外媒報導,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歷史教材,初中時本地史較外國史比例略高7%,到了高中則分為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史、中國史(2020年改名為東亞史)和世界史三大冊,編撰原則低年級以本國史為主,高年級擴充至周邊區域和世界史。日本高中歷史則分為日本史和世界史。據新加坡教育部官網公告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主要分為新加坡史(新加坡起源、殖民地時期、邁向獨立、獨立初期)、世界史(19世紀末的歐洲、20世紀初的歐亞、冷戰對1945年後的世界秩序影響及殖民地獨立),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分為冷戰和現代世界史(1945年-2000年)、東南亞形成史(2000年後)。

從亞洲地區國家歷史教材編撰方式,可歸納2個共同性:一、採分域架構;二、低年級重本國史,高年級重世界史。近日教育部公布高中歷史課綱改採分域架構「如何認識世界」、「中國與東亞」、「台灣與世界」3部分,符合國際潮流趨勢。

歷史課綱只是為了教學和教學方式,與其爭辯國內歷史課綱歸類方式,不如探究教學方式,以菲律賓為例,菲律賓由教師製作教材簡報,但在課堂上,更多時間是容許學生的思辯-蒐集資料後,學生針對某項歷史事件一起討論。

最後,歷史不是孤立或單一存在的,除了國內歷史課綱,我們也應關心他國眼中的台灣是如何?

邵俐嘉(台北市民、家有學子、曾任職於政府機關)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