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姑息世界不會有和平

(圖片來源:max pixel)

(圖片來源:max pixel)

愛好和平、自由、人權的世人,別忘了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 1892-1984)為了讓世人記住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血腥恥辱,在波士頓樹立的那塊紀念碑上銘刻的:

起初他們(德國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

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80年前(1938年),對希特勒蠢蠢欲動的侵略野心釋出善意並予以姑息的英國首相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結果是讓希特勒的野心適時收斂,還是更變相得到鼓舞?姑息,是息事寧人之道,還是養奸的代名詞?姑息,最後贏得的是戰爭還是和平?

2015年前後加速在南海海礁進行人工造島的中國,全球民主國家(包括美國在內)沒有在它填第一杓土、埋第一根鋼筋、灌第一包水泥的第一時間就斷然出面阻斷其念頭,無疑已埋下今天礁變島,機場跑道、軍事設施、軍事人員一應俱全的種子;今天,對中國「得寸進尺」的醜陋民族性如果還半信半疑,如果還以為可以透過道德勸說得到導正,如果還天真地以為中國的領土擴張野心有「適可而止」的一天,那世人對共產中國重演納粹德國歷史悲劇,最好要有心理準備!

最可怕的是,中國的軍事崛起與經濟崛起是相伴相成的;中國的軍事野心,背後是經常披著經濟利益的外衣當掩護的!此所以,虎口前的韓國,似乎還在對中國釋出曖昧的信息當明哲保身與賺錢營生之道;許多深陷「一帶一路」泥濘的國家,也開始出現品嚐經濟糖衣背後的軍事苦果的下場!

面對軍事、經濟雙雙崛起的中國,民主國家該如何自處?

首先,千萬別以為自己離中國本土十萬八千里、中國的野心再大也事不干己,只要有利可圖、隨中國的魔音起舞又何妨?任何人,只要不是睜眼的瞎子,都會看出:二十一世紀崛起的中國,不是和平崛起而是軍事崛起,是一個把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劉曉波關押到死亡前夕,視海牙國際法庭的南海仲裁書如癈紙一張的國家!中國不是科技崛起,而是仿冒、剽竊崛起,視智慧財產權、專利權如無物的國家!中國不是自由經濟崛起,而是視惡意併購、國家操縱為手段,企圖對第三世界由經濟殖民過渡到軍事殖民的國家!這樣的中國不徹底改變,對自由世界永遠是個威脅!

其次,在國會的制衡與輿論的監督下,美國川普總統再怎麼顛覆傳統的民主政治倫理,也不可能一意孤行;反之,共產中國的習近平,要習思想入憲、要刪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敢說個「不」字的媒體或個人,保證馬上被消失噤聲。在這樣的思維背景下,要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川普跟要挑戰超越美國霸主地位的習近平,誰比較可怕,誰比較可能給世界帶來災難,可說昭然若揭。中國對民主國家航空公司要脅將台灣改成「中國台灣」,這是明目張膽露出其「一切我說了算」的霸凌嘴臉,在商業考量下配合演出的國家,把中國寵壞、慣壞後,不會擔心那一天中國的無理取鬧找到自己頭上嗎?

第三,知恥的日本,因為背負著二戰的原罪而無法跟不知恥為何物的中國完全撕破臉,對於挾二戰恩怨吃定日本的中國,日本要懂得卸下包袱、停止永無止境的自責!自1979年開始給予中國的開發援助貸款,二、三十年來付出的已經夠了(Enough is enough),該是停止自責好好從新思考如何坦然面對中國的時候了!

透過轉型正義已完全走出納粹陰霾的德國,雖然開始警覺中國收購德國高科技公司可能危害德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甚至危害國家安全)而有阻擋的對策,這當然是正確必要的,但是,對中國在南海的領土野心,德國有需要做更多更明確的表態與動作!英、法、澳對中國在南海勃勃野心的責怪,仍然沒有從言論層次走到實質行動,這對自己習慣言行不一,因此深黯聽其言更要觀其行的中國而言,絕對是不夠的,只有實際且持續的行動才算數!

相形之下,美國或許終於看穿中國的野心企圖,或許想通過太平洋第一島鍊在台灣出現破口的嚴重後果,或許終將中國由戰略伙伴重新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於是一方面對台灣推出諸多改善關係的法案,另一方面,繼三番兩次派出艦艇自由航行南海水域的軍事行動,經濟上也祭出對中國產品課徵關稅的貿易大戰,對中國的軍事野心與經濟野心同樣給予當頭棒喝!事實證明:對抗野蠻中國,紅蘿蔔是無濟於事的,中國唯一怕的就是這種打蛇打七寸的招式,只有棒子才能敲醒它以騙人的邪惡共產那一套獨霸世界的美夢!

當然,美國對台灣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承認台灣(當然不是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並立即跟台灣建立外交關係,讓台灣成為美國在民主社會堅實的盟友,雙方一起在南海及台灣海峽維護世界各國船隻自由通航的權利!──這是多麼美麗動人的一幅畫面!?

(作者為台灣教授協會前副秘書長,新竹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

< 資料來源:台灣英文新聞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張國財

張國財
新竹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