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大戰下的台灣

總統蔡英文(右)日前出席「2018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覽開幕典禮」,並參觀iLIFE智慧吧台系統。(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總統蔡英文(右)日前出席「2018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覽開幕典禮」,並參觀iLIFE智慧吧台系統。(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林修正/中州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主任

美中貿易大戰方殷未止,台灣應該選擇怎樣的定位自保,甚至開拓新局呢?當然是靠向美國!

貿易大戰的重點不在大戰,而在貿易。大戰強調勝負,貿易則在互利。互利要看相互產業體系的分工狀況。在附加價值的微笑曲線的供應鏈體系中,研發、行銷是利潤較高的部分,而製造則是利潤較低部分。美國偏重技術研發與行銷通路,並且在國際競爭上,有獨佔優勢。從中興通訊事件就知道兩國、甚至是世界各國與美國的科技差距。美國要制裁中興,其他先進國家及其企業,不敢也無能提供這樣的科技產品。

換言之,美國對市場具有主控權。中國則以其便宜勞動力而在製造組裝上有專擅。但印度也有便宜勞動力可與之競爭,同時中國在數十年的經濟高速成長後,他的勞動成本也已經不再便宜。況且印度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與同是英語世界的美國、加拿大、澳洲,文化與英國較相通的歐洲國家,有很多互相合作的條件,迥非中國可比。換言之,中國對市場的主控力相對很弱。某種程度,中國是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被操縱者而已。

同時,AI科技突飛猛進,用機器人來生產,既沒有罷工、不停調高工資的問題,也沒有其他勞工條件要求的困擾。如此,先進國家本來為追求低廉勞動成本而拓散到全球的供應鏈,很多現在都可以縮回自己國家來生產。這種縮短供應鏈的短鏈革命,就是為何川普敢要求美國及全世界企業,到美國去投資生產的重要原因。

因此美中對抗,中國因有現成製造供應鏈而在短期有談判地位,等印度等勞動更便宜國家的生產體系完成、先進國家國內AI生產體系完成,中國就沒有談判條件。

 

主從、供應鏈的關係既然那麼清楚,則美中貿易對抗,就知道不是兩個強國對峙,而是美國不再容忍中國肆意偷取技術、不公平競爭,也不想讓中國產業升級,所出現的現象。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想繼續扶持中國。中國的嗆聲,其實都是色厲內荏。至於勝負,你只要看開打以來,美國的經濟成長提升,而中國許多產業七零八落,「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頻頻探低、經濟成長率不斷下降就知道。

在這對抗中,我們要知道重新自我定位。台灣在一九七○、八○年代,扮演歐美日全球供應鏈的稱職角色,不僅是亞洲四小龍,更順勢成為準開發國家。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時,美國高科技產業股價應聲而倒。美國報紙甚至說台灣的電腦、晶片的「矽盾」,是台灣最好的國防。保護台灣就是保護各國經濟穩定發展。可見台灣在世界電腦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性。然而即令這樣,台灣的產業界也很清楚,美國將技術、資本、通路鎖住,台灣的電腦相關產業也將難以存活。台積電和美國科技界緊密互通,可見一斑。

台商往中國投資的過程,其實是美歐日企業全球佈局時,台商將整個供應鏈往中國延伸的結果,或者說與香港企業相互競爭下,必然的趨勢之一。但他也使台灣的資本過分外流,技術、產業沒有及時提升。換言之,我們調降自己在全球供應鏈的位置,讓台灣、中國的產業從互補轉成競爭,中國經濟已經反噬協助他成長的台商、台灣經濟,導致台灣今天工資停滯、產業升級不易的困局。我們在那個供應鏈中迷失自己。

 

現在美國調整他的供應鏈體系,我們也恰好在蔡英文總統領導下,以政治主張、經濟政策宣示我們要漸離中國,靠向美日,同時也得到美日的肯定。這反映在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是反轉上升。我們加速跟緊美國,才能脫離現在的困境。

 

回顧台灣戰後歷史,凡是遠離中國、跟緊美國,經濟成長就快,如一九四九年到二○○○年。凡與中國接近,經濟成長都下滑,失業率都攀升。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二○○○年後的經濟成長率就很清楚。尤其馬英九時期要加速跟中國結合,情況更嚴重。

 

我們應該順勢而為,跟著美國,或者要和中國結合,吸乾台灣的資本與技術呢?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