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歷史

 

陳芳明教授曾用一段文字描述謝雪紅:「一顆破碎的靈魂,誕生在一個破碎的年代;最後遺留下來的,也僅是一段破碎的歷史。」但何止謝雪紅是這般處境,五○年代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又何嘗不是如此。

最近參與一家影像公司拍攝白色恐怖受難者林元枝的故事,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我發現不論是其親人、同案受難者的後代、老一輩認識他的鄉人,甚至小時曾協助他躲藏的農人,大多未能清楚地認識林元枝,他們不知道為何他列名在逃奸匪通緝名冊的首位?不了解他怎會加入共產黨組織?如何逃亡?為何沒有判決書卻被關了十九年?大家只知道他因為二二八事件而逃亡,至於其他細節,就在戒嚴的高壓下隨著時間逐漸消逝。這是一場時代的悲劇,也是一段破碎的歷史。

解嚴已多年,受難者業已獲得補償,但過去那段歷史依然是一團迷霧,不止一般民眾不了解,受難者的家屬也不清楚。或許眾多檔案都已公開,隨時可以調閱;或許學者的研究也已盈篇累牘,等著你去閱覽;也或許各地紛紛成立紀念館,影像豐富,只要你走進去。但在繁忙的生活裡有幾人會去檔案局查閱檔案?又有多少人耐心仔細閱讀學者的論文?而資料影像逼真的紀念館平日則是遊客稀稀落落。在這種社會氛圍下,雖然許多真相已經公開了,可是真正了解的又有幾人?

真相如果一直留存在檔案或研究報告裡,將永遠無法走進民間,融入這塊土地的歷史中。如要在台灣人的記憶裡重新補綴那塊破碎的歷史,政府應將那段歷史透過媒體報導、電視劇、電影、教育等方式使其大眾化,讓社會大多數人知道更多受難者的故事。當國人不再漠視白色恐怖的歷史,促轉會的正當性才得以受到多數人肯定。也是在大多數人有共識後,除垢法的提出才能水到渠成。

(作者為國小教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