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進合擊,而非分道揚鑣

喜樂島聯盟發起的十月二十日,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反併吞集會,民進黨要求黨公職不參加,原因是說「與當前政治改革基調偏離」。箭在弦上,已不得不發,看起來改革運動,追求台灣國家主權獨立陣營,是有裂縫的。

蔡英文作為中華民國總統與民進黨主席,陷入兩難之勢。作為現體制的總統,她維持現狀論的保守性,講求國家安全。但這個「國家」不斷被共產黨中國威脅、進逼。現狀究竟如何維持?又是否能夠維持?難免令改革陣營的其他路線,或社會力量擔憂,採取自力救濟的努力。

民進黨以追求台灣主權獨立起家,獲人民支持而有機會取代中國國民黨執政,但以現階段台灣這個國家叫做「中華民國」,被認為保守有餘,進步性不足。中華民國的國家殘餘,虛構,他者中國性,彷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虎口前面,許多參與改革運動未必進入體制,甚至並非民進黨人,憂心忡忡。

台灣在二○○○至二○○八年,民進黨陳水扁擔任總統,二○一六年蔡英文為民進黨重拾政權。即使陳水扁任內後期,曾有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之論,但到蔡英文仍困於形勢,未能將困於中華民國的國家正名台灣。民進黨支持者,期待台灣國家主權確立的人民,對以民進黨馬首是瞻的政治改革運動,似顯不耐。蔡英文總統、民進黨的民調支持度偏低,是原因之一。

蔡英文領導下的政治,戮力改革內政。但軍公教年金改革,甚至轉型正義,中國國民黨黨產問題的處理,都影響了利害關係人,不被這些人支持,可以想像也影響民調。正名制憲牽涉的國家重建略嫌保守,原來的支持者不滿,要形成壓力,是有建設性的。但形勢之危容易被投機政客所乘,是台灣政治的風險。

其實,蔣渭水早有「同胞須團結,團結更有力」的呼籲,對容易各行其是的窩裡反有感而發。蔡英文與民進黨作為政治權力的擁有者,應知「分進合擊」而非「分道揚鑣」才是台灣政治改革力量能有作為之道。不要再各行其是了,不要讓別有用心者有機可乘。蔡英文應該更積極與國民對話,何妨每月一次,向國民報告她的政策選擇,她的願景與追尋。不只對國民,改革運動內部更要對話、對話、對話,溝通、溝通、溝通,才是台灣政治改革向前推進之道。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