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被餵食什麼?-問題豈止假新聞

論者看了近半小時的新聞,發現哪些要報、哪些不報,決定了觀眾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示意圖,與本文無關。資料照片

吳傳立/金融從業人員 
 
中秋假期在家一時興起,打開很久沒有收看的某電視新聞台。
 
首先看到的,是中國香港廣州高鐵通車的新聞。該新聞台至少花了3分鐘的時間在介紹廣州香港的高鐵通車,伴隨著明亮、乾淨、先進、便利的取景畫面;雖然一地兩檢引起爭議,但是新聞不忘透過採訪民眾,以兩面俱陳的方式凸顯自己的公正。
 
總之,關於中國、關於香港,各種正面的影像、與影像背後的印象,已經悄悄地刻進觀眾的腦海中。
 
不知道該新聞台花多少時間介紹中國的那些強拆致死、霧霾病死、城管打死、迫害宗教、教堂強拆、器官活摘等等的重大議題?
 
接著播報的是台灣登革熱疫情擴大的新聞,還有連假期間車禍多的新聞、以及颱風逼近的動態。
 
我一邊寫文,一邊聽著新聞。忽然耳邊傳來另一則新聞「歌手丁噹上海開唱,孩子走失的媽媽心急如焚上台搶麥克風哭喊找孩子。」幸運的是,孩子迅速找到了;這則小新聞到此告一段落。可是台灣有哪幾家媒體會進一步報導「失蹤兒童」在中國成為一個怎樣無比黑暗產業鏈的一環嗎?
 
恐怕沒有。強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然後,短暫的廣告之後,又是一則台灣的社會新聞「曾竊盜20家娃娃機,未服刑又竊無人繳費機」;再下一則「幫百歲阿嬤慶生!200名子孫自製T恤辨識」,然後是另一則「中秋連假夜裡瓦斯氣爆」的不幸消息。
 
總之,就是「正面的大陸新聞」、「瑣碎的內地新聞」、「負面的台灣新聞」、「無聊的台灣新聞」、「天氣預報、娛樂新聞之類的生活新聞」,彼此輪替著在新聞中出現。
 
在這將近半小時的新聞裡,這個新聞台沒有任何的假新聞,但也已經清楚地「刻畫」了新聞——哪些要報、哪些不報,早就已經深刻地在觀眾察覺之前,就決定了觀眾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假新聞的議題很嚴重,確實需要各方的關注。只是,問題哪裡只限於「假新聞」呢?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吳傳立

吳傳立
金融從業人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