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15%民調數字

 

民調需要依賴專業者來解釋民調數字所代表的意義,要能夠掌握政治文化的「趨勢」,那民調才會活過來告訴我們珍貴的資訊。圖/民報合成

民調需要依賴專業者來解釋民調數字所代表的意義,要能夠掌握政治文化的「趨勢」,那民調才會活過來告訴我們珍貴的資訊。圖/民報合成

年底九合一選戰約略只剩下50幾天的時間,各家媒體、智庫釋出民調的頻率和規模都在逐漸增加中。然而這次的選舉,逐漸有一些輿論開始質疑民調數據不真實,與街坊情況不同;也有許多民眾開始感到焦慮,擔心起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戰力不足」。很多人都意識到,這一次選舉各區的民調版圖和過去大家的既定印象相當不同。只要特別觀察,就會發現民進黨近期在民調數字上的表現不佳。許多支持者也因此感到悲觀,但我卻有不一樣的觀點。

我們先從過去的民調數字經驗來看,以下都是2014年的選舉前的封關民調,大部分的人應該都記憶猶新:

新北市長的選戰在2014年應該是外界最不樂觀的選區之一,雖然過去台北縣曾經由尤清和蘇貞昌先後擔任過縣長。但此一選區後來再派出羅文嘉、蔡英文等人出戰時,民進黨都陷入了相當的苦戰。游錫堃在2014年的民調數字表現上,甚至不比過去蔡英文競選新北市長時樂觀。不過最後「水牛精神」在新北開出93萬多票,只少了當選者朱立倫2萬餘票,儘管民進黨在新北吃了敗仗,但幾乎全台灣當晚看到開票結果都跌破眼鏡。

鄭文燦在2014年參選桃園市長時,也是一路受到大家的不看好。即便到了封關民調都只有30%左右的數字,而對手吳志揚的民調除了三立的民調僅有38%,其他都有接近五成的支持率。但最後鄭文燦以51%回馬槍,擊敗一路被看好的吳志揚,與新北市相同,鄭文燦的表現一樣讓所有人吃驚,對民進黨來說,當時真是「多贏」了桃園市。

其實我們從近年幾次的選舉經驗都可以感受到:一方面國民黨基層動量逐漸縮小;一方面民進黨的動員和組織能力依然保持相當好的活力,無論是空中吸票的能力或是地面掃票的動力都有持續增長的趨勢。縱使國民黨支持者在民調作答時的表現堅定,最後投下選票的選民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能夠被民進黨所拉攏。

民調是一手資料,被解讀後才有意義

其實民調數字本身只代表著一個統計抽驗過的結果,而統計其實說白了也就是一種機械性的操作,若是參數設定錯誤、抽驗偏誤,再加上數據判讀時被錯誤的理解,可能就會造成民調數據無法被正確的解讀。換而言之,民調要有用、有參考價值,除了我們事前能夠掌握選區的概況(諸如學歷、戶籍、年齡層等人口資料),也要依賴專業者來解釋民調數字所代表的意義,例如不表態者的沈默螺旋、故意反串其他陣營支持者的文化。過去也有網路文化說藍營支持者是摸不吭聲的「蛆蛆」,綠營支持者則是敢衝敢喊的「吱吱」,其實也就是一種政治文化的解讀。只要能夠掌握這類「趨勢」,那民調才會活過來告訴我們珍貴的資訊。

把焦點放回本次的選舉,最近民調數據不斷的被媒體和智庫灑出來,幾乎每個禮拜都有新的數字出現。我們先不論這些民調裡面到底有沒有對岸勢力的介入或是刻意的造假,民調基本上都呈現兩強一弱的局面:也就是柯文哲與丁守中位居30%上下,而姚文智則在10%到15%之間。但大家不要忘記,即便在藍營聲勢摔到谷底的2014年,以剛剛提到的游錫堃與鄭文燦為首綠營的候選人仍舊有在民調中普遍不被看好的趨勢,甚至可以說是有相當高的機會在當時勝選。背後的遠因很難透過一篇文章透析徹底,但綠營被「看衰」幾乎可以說是這個時代裡的宿命,而且最後不表態或是在民調中回答不確定的選民多半最終屬於綠營。

比較有趣的柯文哲。柯文哲在2014年的選舉中與綠營高度合作。許多人,特別是民進黨的傳統支持者,在概念上幾乎是把柯文哲視作綠營的候選人。我認為也是因此,所以可以看到柯文哲在最終得票表現上仍舊比起封關民調好上一段差距,雖然說差距沒有其他縣市的綠營來得明顯(或許是柯當時也吸收淺藍及中間選民的因素導致),但可以說柯文哲也曾經受惠於這樣的政治文化。

然後這次的選舉之中,柯文哲與綠營分手,筆者今天看到最新的媒體民調其實也有顯示綠營的支持者多半傾向於回歸自家候選人姚文智。柯文哲的民調統計數字與最終投票結果恐怕不像過去那樣樂觀。相反的,姚文智的聲勢不可能僅止於10%出頭,甚至可能有15%的潛在選民是有機會在11月底投票當天回歸的。

選舉的結果攸關未來四年的市政品質,筆者認為選民應該勇敢的將自己的票投給自己認同的價值。過去有數度的選舉因為聲勢不夠,被惡意操作棄保的經驗(如宋楚瑜就深受其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選民應該要對自己支持的對象有信心,切勿因為外界的操作或是被民調數字吊著走,導致自己的公民權行使矇上了一層陰影。

石三成 (政治工作者)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