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的迷惘,國家的追尋

 

台灣的正常化國家尚未實現,慶祝國慶帶有迷惘性。省思歷史沉痾,追尋開創新的國家紀元,是權利也是責任,是文化想像也是政治作為。

國家通常有開國神話,賦予國民文化想像。但台灣是一個歷史淺短新國度,也許只有開國史話。原本一八九五年,大清割台,有台灣民主國,但未肇建成功。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二戰結束,台灣並未像世界其他被殖民地一樣獨立。前後五十年,都只是沒有充分主體性的存在。

戰後台灣,原有可能發展出兩種開國史話:一是「中華民國」從中國流亡來台的政治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後,戰後從中國來的人們與台灣人民一起,經由憲法改造、脫胎換骨,形成對中國國家主權無威脅的新國家,這是雷震的救亡圖存獻議,也是中華台灣民主國的想法。如果更早於一九六○年代,彭明敏師生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更具意義。但中國國民黨挾持中華民國,自限困境。

另一個開國史話,應形成於從黨外運動到民進黨發展出來的國家正常化運動。民主化和獨立是核心所在。這是源於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的一種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在殘餘、虛構、他者的中國,追求真實國家的努力仍在進行中。從陳水扁到蔡英文,尚未竟其功。

第一種台灣開國史話,如果形成,是以中華民國從被置之死地而生成。葡萄牙帝國在被法蘭西打敗後,流亡巴西的國王轉而再流亡法蘭西後,葡萄牙王子在巴西帶領國家獨立於葡萄牙是一個例子。蔣經國應是中華民國體制在台灣獨立轉化的可能舵手,但蔣經國未在有效有力時扮演這種角色,造成中華民國論群的難題。即使李登輝以他的接班人,也因血統成份,甚至「特殊兩國論」也未能成功。

蔣經國若推動獨立於台灣,會有某種建構之功,蔣氏家族的地位或許另有一種不同局面,台灣人民也會順應時勢。中華民國仍必須面對與中國的符號象徵和意理切割,但台灣的民主化較有奠基條件。中(華民)國人領導台灣人建構台灣的國家,是另一種歷史。

台灣人,非中(華民)國人領導的開國史話,在發展中。面臨附隨在中國國民黨的諸多上層知識精英,黨政軍特團份子的優越感作祟,相對而言,挑戰較多,困難也較大。但民主化對被掙脫殖民的本土、在地有利。這樣的開國史話較艱辛悲壯,也許是台灣人必經之路。

挾持中華民國的黨國性在台灣的少數,類殖民統治,尤其已虛構化有其困境。挾持國家構造既是其權力源,也是包袱。它的正統論既已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賦論失去意義,對台灣的自我重建也失去作用力。已失去第一種開國史話的言說權,只有第二條路好走。就看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了。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