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吹捧「地獄朝鮮」

 

TVBS《Focus全球新聞》日前報導,南韓失業人數達到一○六萬人,創下十九年來最慘第三季。中國中央電視台也有類似新聞:南韓失業人數創近二十年新高,製造業陷入低迷,拖累批發零售等行業。

南韓媒體還踢爆,三.八%的失業率數據還是美化過的;文在寅政府一再提高公職僱用人數,至少五千兩百件公職,都是半個月內的短期僱用。在野黨議員指出,一個人就能穩定完成的業務,硬分為好幾個人的工作,而大部分受僱者,一個星期後就失業。

南韓就業嚴峻並不是始於今日。去年初《韓年社》引用南韓統計廳發布數據,二○一六年包括正在準備就業、無業、每週工作時間少於十八小時的人員等在內的實際失業者,達到四百五十多萬人,為歷史最高紀錄。實際失業人數從二○一三年起就逐年增加。

若和台灣相較,台灣二○一七年失業率是三.七六%,為近十年來最低;今年(一至八月平均)再降至三.七○%;南韓二○一七年失業率三.六八%(與二○一六年同),是二○一一年來最高;今年再攀升,其中有三個月份來到或突破四.○%。

但南韓派遣人員僱用比率高達三成六左右(近一千萬上下勞工是「自僱」、派遣與非正職員工),台灣只在八%以下。從中長期趨勢發展來看,台灣在就業的表現,相對優於南韓。

南韓的核心製造產業,目前只剩下半導體有優勢。汽車產業競爭力不足,去年現代等五大車廠的銷量衰退六.九%(出口減七.九%),而日本豐田等八家,則成長五%左右。手機、造船、石化及鋼材等,則是「中國因素」居多;面臨出口市場「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已成為最大的競爭者」的結構性改變。這是失業問題逐漸加重的主要原因,現代重工的員工受訪時指著停車場說,以前員工超過兩萬人,現在只剩下一萬二千人;更不用說倒閉的造船廠了。

另一個觀察點是人均所得(實質GDP/每人),這也是某些人士常用來貶損台灣的一個KPI。的確,南韓較台灣高,二萬九七八一美元vs.二萬四三一八美元(二○一七年)。但南韓的高物價不能不考量,以購買力平價的估算來推估人均GDP,南韓則明顯低於台灣;根據Global insight,為三萬六五一二美元vs.四萬二一五九美元。兩者有如面子與裡子之別。

除了購買力外,人均所得的比較也需特別考量南韓的財閥主導式經濟。在台灣還有很多創業的機會,但在南韓想做個小生意,都會發現食衣住行育樂,全被大財團控制了。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許多南韓人說自己身處「地獄朝鮮」,以及今年三月聯合國公布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中,台灣排名第三十三,雖比新加坡差(二十六),但優於南韓(五十六)(按,香港、中國分別為七十一、七十九)。

還在歌頌南韓有FTA加持多神勇的專家仍活在昨日;用「韓流」來吹捧政治人物的網民或媒體,也有必要了解面臨經濟「寒流」的南韓,實質上已非昔日及表面那麼的光鮮亮麗。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