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花東旅客的疑問   

經常往返東部的論者指出,普悠瑪號(圖)造價高昂,但無論在過彎速度及舒適度上皆遠不如較便宜的太魯閣號,不解為何當初台鐵為何會做出此購車的決策。資料照片

許又方/東華大學教授

綜觀政府的許多決策,往往在一開始時便令許多民眾感到困惑;但總是要到出事了,那些當初的疑惑才會被認真討論。這次的普悠瑪列車出軌意外,就是最好的例子。

記得數年前台鐵推出普悠瑪號(即日本車輛製造公司生產的TEMU2000列車,以下簡稱普號)時,筆者與幾位經常往返台北、花蓮的朋友就覺得納悶,為何花了更多錢買的新車,乘坐起來卻比價格較便宜的太魯閣號(即日立公司生產,與日本JR885電車同型之TEMU1000型電聯車,以下簡稱太號)搖晃得厲害?「為什麼不繼續買太號就好?」成了筆者心中一直不解的問號,也是朋友間經常聊到的話題。

如今出了大事,才知道原來立委段宜康在當初就曾質疑普號是「假的傾斜式列車」,它轉彎的橫向壓力值是太號的3倍,也難怪筆者搭乘時,總覺過彎時車輪會有相當明顯的抖動,不似太號般流暢自然;很多怕暈車的朋友也都表示「每搭必暈」,原以為是車身太高所致,這回在鐵道專家的解釋下,也才明白普號使用的是空氣彈簧,輕量化且成本較低,屬於簡易型的傾斜裝置,只能提供列車微幅的傾斜。這也是為何普號過彎時車速不及太號的原因。

果如上述,為何當初台鐵寧捨較便宜的太號,而選擇行駛舒適度較差、價格又較貴的普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生產太號的日立公司無法在台鐵希望的年限內交車,所以才更換廠商。這種說法可以接受,但為何台鐵的採購標準可以將橫向壓力值放寬到0.8公尺,而非固守原來太號0.3公尺的標準?而且,全世界生產傾斜式列車的國家所在多有,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德國、瑞士都有符合台鐵橫向壓力值的列車,為何一定要購買普悠瑪?若不是這回出了嚴重意外,升斗小民恐怕對這些疑問都無法有較清楚的理解。

很多事,若僅憑一般常識判斷,有時反而更顯效率,也可以把問題減到最小。但怪的是,我們的政府卻常常要將決策做得高深莫測,讓大家摸不著頭緒。看來主其事者不但要追究這次悲劇發生的過失原因,恐怕也得好好向民眾們解釋,為何當初要購買普悠瑪號了。否則,如何能平息那些不幸往生者家屬們的悲憤?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許又方

許又方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