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觀察——自信不足的台灣人

 

許多可愛的台灣人硬是看不清這些現實,開始吹捧起中國來了!好像台灣樣樣不如中國,甚至有人五體投地到稱呼中國人為「強國人」。圖/張家銘(資料照)

許多可愛的台灣人硬是看不清這些現實,開始吹捧起中國來了!好像台灣樣樣不如中國,甚至有人五體投地到稱呼中國人為「強國人」。圖/張家銘(資料照)

台灣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民族。明明有亞洲最先進的民主制度,有還算不錯的經濟發展,有人人稱羨的生活便利性與良好的治安,有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有全世界都說讚的健保制度等等,即使世界各國的報章雜誌和專業評鑑機構對台灣有許多客觀而高度的評價,如世界經濟論壇今年將台灣評鑑為超級創新國,經濟競爭力高居全球13;聯合國的全球幸福排行中,台灣高居26,為亞洲第二幸福的國家。但這些令人驕傲的成就,卻抵不過韓國瑜亂入一拳,神來一筆從祖國借來的「北漂」,好像台灣人不北漂到「祖國」就準備等死。台灣人似乎只要看到別的民族比自己稍微好一點,就稱羨不已,尤其是對中國。如果說台灣人得了「逢中必軟症」,應該也有許多人認為我不是在說笑。

從缺乏自信心的台灣人 看「阿陸仔」轉變為「強國人」

近幾年隨著兩岸交流的頻繁,許多台灣人常來往兩岸,經常可以目睹中國的進步,中國的進步當然無可否認,其經濟每年均以傲人幅度成長,遠遠超過台灣這幾年的經濟成長率。這原是經濟後進國經濟發展的常態,觀諸印度、印尼、巴西等均呈現相似的成長可知。就好比一個小孩每年均會以很快的速度長高,到了青春期之後,成長速度自然趨緩,觀諸各先進國家之經濟成長率即可明瞭。可是,許多可愛的台灣人硬是看不清這些現實,開始吹捧起中國來了!好像台灣樣樣不如中國,甚至有人五體投地到稱呼中國人為「強國人」(以前人家經濟還沒發達的時候,卻鄙視的稱呼他們為「阿陸仔」,這實在是台灣人人性最卑劣的部分),最極端者竟說沒去過「強國」者為「賤民」。當然,這裡面自然有中國政權的統戰成分在,但也正因為台灣人缺乏自信心,才會那麼容易被統戰。

然而,台灣真的樣樣都不如中國嗎?除了我在前面提到台灣值得驕傲的地方外,即使在經濟方面的表現,我們也都遠遠優於中國,如台灣的人均GDP和人均所得都大大高於中國(中國雖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他的人口是台灣的70倍。要比較經濟表現的好壞,不是比GDP總額,應是平均GDP,台灣的平均GDP是24000左右,中國9000左右),台灣也有中國企業難望項背的優異企業,如台積電、大立光等,實在沒有獨尊中國而輕賤台灣的理由。沒錯,有許多台灣人在中國討生活,但其他先進國家的人在中國討生活的人數也不遑多讓,經濟發展中的國家本來機會就比較多,自然會吸引許多外國菁英階級去就業。然而,卻很少聽說美國人(或英國、日本、德國、法國人等)自覺不如中國的,可以說,這是台灣獨特的文化現象。

對自身歷史文化不夠深刻的台灣人,急需「去中國化」與「設立典範人物」

那麼,為什麼台灣人普遍缺乏自信?首先,當然是台灣的教育出了問題。台灣的官員如果多一點像陳師孟這樣的錚錚君子,少一點像林全這樣惺惺作態的士大夫(明明就很想當行政院長,還假惺惺說最好不要找他,講了這句話就沒有接行政院長的格了),就不會把教育搞成這個樣子。一個課綱修改鬧得滿城風雨,被批評「去中國化」後,竟自動得了縮睪症(台灣的官僚體系好像碰到中國就會自動得此病),好像患了數典忘祖不得了的大罪一樣。然而,「去中國化」有如此大逆不道嗎?我反而認為「去中國化」是台灣教育最應該做的。日本不是就因為「去中國化」的明治維新而迅速擠身先進國家嗎?但台灣的縮睪症教育官員卻沒一個敢說:「對!就是要去中國化。」明明作對的事,卻好像在當小偷一樣,非常沒自信的強調不是要去中國化。這樣的教育體系下教出的學生會有充分的自信嗎?

第二,台灣人缺乏對典範人物的景仰。這當然也是教育的結果,試想在一個教育環境超過7成是心嚮中國的統派教師教導下,學生能認識幾個台灣典範人物,就算聽過這些人,其形象大概也被扭曲了吧!台灣人在學校被教育成只知林覺民、陸皓東,不識陳智雄、彭明敏、陳澄波、謝雪紅、江文也、鄭南榕、呂赫若、張文環、顏水龍、楊三郎、林義雄等,就算聽過也無法掌握其精神價值,自然難生景仰遵從之心。這都是對台灣歷史文化缺乏認識所致。

實施真正而全面的本土化教育,塑造台灣人穩固的認同

綜上所論,台灣人的自信不足主要源自認同的不穩定,而認同的不穩定主要源自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缺乏深刻的認識。過去的教育在統派的扞格下,一直難以實行全面的本土化教育。有人一聽到本土化教育,可能又要大笑了!不是已經施行很久了嗎,從李登輝當總統的時代到現在早就超過20年了,還在提倡本土化教育這種老掉牙的論調。但我要請各位賢達好好思考一下,我們的教育真的本土化了嗎?沒錯,比起威權時代那種自瀆式的大中國教育,確實進步不少,但這種教育內容真的就能培養出頂天立地的台灣人嗎?很多人都說自從台灣實施本土化教育後年輕一代已變成天然獨的世代,真是如此嗎?若是這樣的話,應該就不可能出現像王炳忠這批人了。他們也是在台灣的本土化教育下成長的啊!如果過去的本土化教育成功的話,他們應該會受到全面的譴責,而且自己也會覺得非常羞恥。可是看他們的樣子是覺得非常光榮,你還能笑得出來嗎?如果過去的本土化教育成功的話,我們的年輕人怎麼會以北京話為母語?所以,我認為過去的本土化教育是一種半吊子的本土化,是「放屁安狗心」,用來安撫綠營支持者的,只要你稍微詳細看看教材內容即知。

另外,可能也有人認為現在都已經是全球化的時代了,還在談甚麼本土化教育,真是落伍。我要說的是,正是全球化的衝擊使許多人產生漂泊無依感,導致本土認同的興起。沒錯,就是要100%的本土化!從沒聽說法國人不先讀伏爾泰、雨果,沙特、卡謬,而先去讀莎士比亞和歌德的,全球化的時代,當然要當世界人。但要當世界人之前,一定是先當法國人。我們的孩子有先讀賴和、呂赫若、楊逵、吳濁流、鍾肇政、李喬、白先勇、王禎和、黃春明嗎?他們有先當一個驕傲的台灣人,再當卓越的世界人嗎?我們這一代的人把孩子教成這個樣子,不會覺得難過和丟臉嗎?

因此,我認為要建立台灣人的自信心,一定要實施真正而全面的本土化教育,以塑造台灣人穩固的認同。這不是甚麼困難和偉大的事業,只是台灣人建立自我認同的第一步。綠營已經全面執政了,如果連這小小的一步都無法做到,如何對得起台灣先賢先烈流血流汗的犧牲,他們希望看到的是現在「維持現狀」的台灣嗎?

< 資料來源:《民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