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橘專訪魏筠:「我不做他們就會持續窮苦」

專訪桃園市議員候選人魏筠:「或許弱勢地區的居民加起來沒幾票,但是我不做他們就會持續窮苦」

「我那時候就在想,如果要參與政治的話,就要從『年輕人投入需要比較高門檻』的地區開始。」—— 民進黨桃園市議員參選人魏筠

魏筠是個在桃園長大的客家小孩,大學時期上台北就讀東吳法律專業科系,畢業後的五年,她就地在外發展,分別在新北、新竹擔任書記官;多年在大都市、各個地方穿梭,再次回到故鄉桃園的龍潭時,她並不覺得龍潭比其他地區來得差。

然而現代人提及龍潭,大多只會聯想到龍潭名產花生糖,魏筠回首自己爸爸、爺爺的年代,龍潭曾是人潮聚集,不論人文、商業、藝術都相當發達的都市;「不過因為交通建設使得其他區域(桃園市、中壢、蘆竹)興起,龍潭因為沒有變化,也就呈現邊緣化。 參與政治的人沒有遠見、沒有與地方做連結,好的地方沒有好的人出頭,就會是地方政治的一大隱憂。」

桃園有 13 區,以民進黨魏筠要參選的龍潭區來說,檯面上大多是資深的前輩(當年因黨外運動、美麗島事件參政的人),可謂舊有勢力,在選區裡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參選,青年參政明顯已經有二十年的斷層。什麼原因造就這個現象?

「年輕人長期被舊勢力擁有的盤根錯節關係打壓,再加上龍潭擁有人情包袱很重的鄉村心態,你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很舊,卻都沒有被突破。」

即便如此,魏筠也不會示弱,她表示:

「若有志作為一個政治投入者,就要先從最困難的做起 —— 年輕人投入需要比較高門檻的地區開始,因為一旦有人敢進去衝撞,之後才會有人進得去,而且我本來就是這裡的人,誰不希望家鄉好?」

這樣的想法,又是從哪裡得到啟發?

圖片來源:魏筠  粉絲團。

魏筠的父親魏廷朝(如上圖右,戴眼鏡者)在 1964 年與彭明敏、謝聰敏撰寫台灣獨立運動史的一份重要文件 ——「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力求重訂憲法、保障人權、落實民主,犯了國民黨的大忌,遭時任政府認定叛亂入獄。魏廷朝在解嚴待了 17 年的政治黑牢,被稱為「人格者」。

從求學到進入職場,魏筠鮮少對外提及家中的事,以避免別人對自己投入異樣眼光,她怕不同立場的人批評並消遣她在自肥,也怕支持群眾過於熱情替父親生前的遭遇掬一把眼淚。

身為政治受難的第二代,處境是艱難的,父親被關後不但影響家庭的經濟產值,其他親朋好友的出國升遷都遭牽連,家中的叔叔還為了負擔沈重家計而積勞成疾,政府深深以為賠償後就能夠一了百了。她說:

「儘管近幾年『轉型正義』一詞持續曝光,不過社會對父親的事件接受度仍不高,許多人只抱持著『政府已經賠償了,台灣要拚經濟,不能一直回頭看』的想法。」

魏筠提到,她在往後的人生中不斷追尋、試圖參透父親參與政治的想法。當她 24 歲擔任書記官踏入公共事務領域後,她也看到了與自己雷同、被迫害的少數群體,這些人無法為自己說話,更容易被認定在裝可憐的邊緣處境。她說,她彷彿看到了鏡子中自己的倒影。

她漸漸理解到:民主,是不能被犧牲的。於是她棄法從政,以往的同事好友也都對此感到驚訝,「那個大而化之不是很高調的人怎麼會出來參政?」 即便外界對她有所懷疑,她說自己還是要繼續往前。

圖片來源: 魏筠 粉絲團。

既然願意投入政治,身為龍潭的女兒,她決定如何改變龍潭?

書記官一職卸任後,2014 年她先在市長鄭文燦帶領下的桃園市政府擔任基層最前線,並不斷努力晉升為桃園市政府社會局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主任, 2017 年 9 月,她下定決心投入市議員的選戰。透過長期在地方深耕的觀察,她發現龍潭當今許多舊有問題依然存在,幾十年下來沒有人突破並解決。

魏筠提到龍潭許多條路上都建有鐵皮屋,探究其中原因,因為政府本來限制這塊地只能耕田,然而經過時空變遷,三、四十年後,其實已經無法作為耕田用途;然而政府依舊限建,這些土地依舊荒廢,地主不得已只能加蓋鐵皮屋違建,違建完成後任人租用,如此惡性循環,造成混亂的城市狀態。

目前的法律跟不上時代,代表地方迫切需要改善,所以她之後上任亟欲推動的市政即為 都市計畫 ,先實行都市通盤檢查,改善土地與水源保護區的限建沉痾,並力行龍潭擴大都市計畫,讓龍潭跟上其他桃園地區繁榮的腳步。

龍潭還有其他陳年老病:龍潭許多越接近石門水庫的鄉鎮,越常停水。當地多數地區沒有自來水,居民因為用水不便需要挑井水,或是只能透過民間自發的簡易水場分配水源,一切都是因為早期的水資源配置設計沒有涵蓋到這些地區,這個現象至今也維持了 30 年。

她覺得政府不能再擁有「你這麼一大片山區才兩戶,這樣我划不來」的心態,犧牲當地居民的權益。 她認為作為一個政府,照顧弱勢為必須:

「或許這些地區的居民加起來可能沒幾票,但是不做他們就會持續窮苦;有可能因為你做了這些事後,至少用水方便,地方富足,讓年輕人可能願意回來家鄉。」

她相當清楚目前民眾的訴求以及龍潭必須依循的革新路線,所以老早做好準備規劃,身為龍潭人,她期待「讓龍潭恢復以往的人氣」,帶來新氣象。

她想利用文化觀光的產業鏈,打造一個青年願意回來的返鄉環境。魏筠說,龍潭其實是個擁有多個觀光景點的城市,儘管有著「龍潭第一街」的三坑老街、石管局大草皮、觀光活魚餐廳、石門山,甚至是山坑、三林的腳踏車步道,市區的大池、廟埕老街;目前卻沒有互相串連各個景點,導致許多觀光客前來也只會去單一景點,「遊客如此快閃活動,地方就會賺不到觀光的產值。」

在魏筠的規劃裡,龍潭可以藉由增加 Youbike 站聯合大眾運輸系統,與增設公車轉運站連接龍潭與大溪兩地,再引入青年旅社的概念,搭配龍潭深各個景點串連,吸引更多人到龍潭進行城市漫遊,間接延長遊客在龍潭的遊覽天數。

唯有完善的規劃才能落實循環經濟,所以她希望設立觀光工廠群聚散客與團體遊客,透過結合當地「茶」特色,搭配手作揉茶、曬茶、挑茶的體驗活動,既能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又能促成當地活魚餐廳的生意,以串起的觀光產業鏈營造友善的就業環境,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返鄉。

圖片來源: 魏筠 粉絲團。

如何說服選民、龍潭的年輕人選擇你?

「當你不斷幫地方發聲,讓偏鄉被重視,人才就有可能回來,也有更多機會爭取更多建設。如果交通不便、產業鏈做不好、沒什麼產業,你還叫青年返鄉,他們會找不到工作,對政府也會充滿無限怨懟。

我們作為政治工作者要做好犧牲的準備,用年輕人的力量、專業和心血,勞費時間投入地方,這個地方才會有進步的可能,人才也可能回流。而好的人願意回來,或許也會有別的改變。」

對於在地選民的想法,魏筠相當清楚:每到選舉,大家一直攪和講著傳統的語言、狂發小贈品給老人家,選舉演變得只剩下人情;也因為龍潭太重感情,時常有人覺得「你人不錯、我從小看著你長大,就投給你」。像是有人來幫她站台,選民們就會覺得她很厲害。她也會與選民說明,是站台的人厲害,不是自己厲害。

她不斷告訴自己,「一定要有個人改變鄉親,或許會成功、或許會失敗,但民主的歷程就是這樣。」她只希望選民能用自己的眼睛、角度,判斷每位候選人好或不好 。當年父親的話仍然在她耳邊迴盪,「民主就是你前進十步,回來再退三步,你只好再前進、再退後……」,魏筠說她相信選民們會漸漸養成有如此的素質。

< 資料來源:報橘Buzz Orange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