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中國電影人了解的事

十一月十七日金馬獎,傅榆導演說:「我希望自己的國家能被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此言一出,宛如掀開潘朵拉的盒子,中國電影人上台變得戰戰兢兢的,照本宣科制式的統戰言論,據了解中國中宣部也已禁止中資電影報名未來的金馬獎

事實上,這一屆金馬獎得獎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心中國社會問題的電影獲得大獎。不管是關心中國民生問題、社會問題、醫療問題,金馬獎來者不拒。這代表著台灣的包容心,願意去同理關懷中國社會問題。但這些中國影人,或許在自己國內有談社會問題的勇氣,卻沒有勇氣向中共所營造的荒謬疆域說不。

傅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紀錄片,本質就是在探索台灣人在中國因素的抗爭中,怎麼看待自己,又為什麼有中國人願意站出來為台灣對抗中國壓迫發聲。但很顯然的,在金馬獎會場上,中國影人無意對話。這受損的絕不只是華語影壇,更將讓藝術改變社會的動力,喪失了最後的一點可能。

如果中國影人真有勇氣點出自己國內的社會問題,可曾想過問題的根本是什麼?一些中國影人怪罪傅榆的發言,可曾想過金馬獎主辦單位也是頂著許多台灣人民質疑過度偏厚中國演藝人員的壓力下,秉持專業肯定中國電影?

自台灣民主化以來,台灣政府從未要求中國影人必須支持什麼立場才能來台灣,但中國政府卻三番兩次的逼迫台灣人表態,甚至連林心如只不過作品有拿台灣文化部補助,就被舉報台獨,更別說柯宇綸戴立忍盧廣仲林宥嘉周子瑜等人,又是怎麼樣的被中國政府對待。

金馬獎之所以可貴,在於它是一個沒有禁忌的舞台,不會有人需要擔心自己因言獲罪。藝術可以打破政治藩籬,可以超越語言隔閡,我們台灣人也願意尊重。但在談尊重之前,我們希望中國政府先改變一下自己長年對台灣演藝人員的不尊重,更應該尊重自己中國的演藝人員。否則長年的紅色緊箍咒,將導致草木皆兵,兩岸關係必將越走越遠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兩岸組碩士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