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一畚箕、民主一湯匙

 

這個題目是翻譯自半年前《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Lots of elections, little democracy”。剛看到時,心中有個問號:選舉不是民主的最直接體現嗎?獨裁體制最讓人質疑的,不就是沒有選舉制度嗎?既然辦了許多的選舉,怎麽又說民主很少?讀完之後發現,那篇文章沒有講什麽民主與選舉制度的大道理,只是就國際上的現實情況,指出選舉與民主之間不但不能畫上等號,而且往往還會呈現反方向的發展;也就是,一個國家的選舉辦得越是轟轟烈烈,人民做主的成份反倒可能被選舉擠壓流失,真實的民主水準也越趨低落。該文以東南亞一打的國家為例,從1945年到2015年的70年間,總共舉辦了110場中央級的選舉,包括選總統或國會大選,但這些國家的民主很健全嗎?
 
文章中特別指出新加坡最愛選舉,從1959年「人民行動黨」第一次執政迄今,舉辦過14次國會大選,但從來不曾發生過政黨輪替。雖然部份要歸功於李氏父子高人一等的施政能力,但另一方面執政黨的作為也令人嘆為觀止:恣意修改選罷法的規定以圖利自己候選人、騷擾反對黨的政治人物、威脅異議媒體、對支持反對黨的地區政府削減預算補助、強調「黨國一體、黨亡國亡」的公民教育…,這些反民主的壓迫手段,成功締造了「百戰百勝」的選舉奇蹟。另外,菲律賓的狂人杜特蒂總統也是經由選舉產生,上台之後把法治丟到一邊,不經審訊在街頭殺了數以千計的「毒販」。還有緬甸的民選總統翁山蘇姬,選前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選後為了迎合大權在握的軍事強人,聽任軍方對邊區羅興亞少數民族發動宗教清洗,導致70萬的難民逃入鄰國孟加拉。所以,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選舉在這些國家的作用,那就是:選舉成了政治強人鞏固政權的手段。事實上不只這三個例子而已,仔細檢視東南亞各國,像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等,幾乎如出一轍,選舉次數不比人家少、民主程度不比人家好。難怪去年「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 做的評估,除了一個小小的東帝汶 (East Timor) 在民主的表現上有明顯進步以外,其他若非原地踏步、就是不進反退。
 
上週末台灣的地方選舉令尖尾回想起這篇報導,心有戚戚焉;「選舉一畚箕、民主一湯匙」拿來形容別人,看過就算了,想不到如今自己似乎也是如此。在選舉中大獲全勝的中國國民黨,這次推出或支持的縣市長人選中,有過去擔任獨裁者打手還洋洋得意者、有來自黑道家族者、有狂言要讓大都會人口翻倍者、有擔任鄉長不知如何批閱公文者、有先生因貪瀆入獄而代夫出征者;更多的是,從政之後利用特權,財產扶搖直上,與收入顯不相當。不幸這批瑕疵品不但全都當選,而且打敗的都是不曾有操守違失、且深具市政治理構想的民進黨對手。選舉制度最重要的功能是選賢與能,但這次的選舉十足是「反淘汰」的過程。回顧兩蔣時代為了鞏固外來政權,提拔一些在地派系頭人參選,把台灣地方政治金錢化、黑道化、低俗化,好不容易在民主運動的清洗下有了進步,這次不啻是大開倒車。
 
 
有些評論認為,這次選舉並不單純是候選人之爭,更重要的是藍綠政黨之爭;大家對民進黨執政兩年半的成績不滿,尤其是整體經濟表現不佳,所謂的「經濟選民」為了懲罰執政黨,遂轉而支持中國國民黨的人選,因為他們公開支持「九二共識」,主張經濟傾中,對百姓荷包有益。尖尾在選前兩天搭高鐵到彰化碧雲禪寺巡查,在車上親耳聽到前座一對從加拿大返台投票的母女,旁若無人對著手機大叫:「對啊!賺錢最重要,韓國瑜加油。」
 
尖尾當然同意賺錢重要,但就像任何慾望,要滿足它得付出一定的代價,「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求生、求愛都不便宜,求財也一樣,尤其是把財富的追求建立在中國的施捨讓利上。就在當今大部份的民主國家都紛紛譴責中國漠視人權,把維吾爾族關進「古拉格」(gulag) 集中營,這些國家不乏對中國有相當貿易依賴者、也有部份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受益者,也都有國內經濟缺乏動能的困擾,但它們至少能「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了一個與自己國家利益毫無干係的弱勢民族,公然對中國嗆聲;最近的例子就是,上個月14個歐美國家的駐北京大使,在「斯德哥爾摩中國論壇」(Stockholm China Forum),公開唾棄習匪近平的新疆暴行,表示「是可忍敦不可忍」。可嘆,只有台灣的選民似乎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明知中國對台灣垂涎已久,文攻武嚇強求統一,不放棄血洗台灣人民,卻仍然藉著選票對「綁匪」表態輸誠,對霸凌者承歡獻媚,這樣的選舉究竟是民主實踐、還是民主之恥?
 
最後不得不提,民進黨慘敗後,自總統以降的黨內菁英口口聲聲:「尊重多數選民的決定」,好像這樣的敗選感言才符合民主風度,聽來真是刺耳。一方面,接受敗選不是尊重的問題,而是規則如此,願打服輸,容不得你不從;更重要的是,明明知道選民做出了「反民主」的決定,無奈地表達尊重有如對社會釋出錯誤的訊息,正確的做法是表達遺憾,並反省選民的民主素養為何低落、如何提升。選舉勝負是出於民主還是民粹,只要問問投票的是自主選民、還是附庸選民?能獨立思考、還是人云亦云?像這次的公投十案,網路充斥「小抄」與「懶人包」,選民根本對選項沒有基本認識、更別說深入分析。紅藍陣營的網軍人多勢眾、戰果輝煌,奇怪嗎?值得尊重嗎?民進黨執政以來,對推廣人民的民主教育、法治觀念有任何的規劃嗎?對主權意識、國家危機有做任何的提醒嗎?對強調台灣主體性的公民團體,有提供任何資源嗎?
 
如果都沒有,選舉一畚箕、民主一湯匙,怨不得別人。 
< 資料來源:尖尾週記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師孟

陳師孟
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祖父為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父母皆為蔣介石同鄉浙江人,1歲後(1949年)隨家人自美遷台。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秘書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退休,2020大選後請辭監察委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