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避免再跌

 

蔡政府上台執政來,未有重大失政,人民生活也不比馬時代差,然而本次選舉民進黨意外慘敗。原因何在?圖/張家銘(資料照)

蔡政府上台執政來,未有重大失政,人民生活也不比馬時代差,然而本次選舉民進黨意外慘敗。原因何在?圖/張家銘(資料照)

蔡政府上台執政來,未有重大失政,人民生活也不比馬時代差,然而本次選舉民進黨意外慘敗。原因何在,各方人士多依本身政治傾向,或個人喜惡做不同結論,而少見針對真正致命傷或主要敗因。

但若將數日前報端兩則新聞做一對照,應不難發現民進黨,或說得更精確是蔡政府,自取其敗的一大關鍵因素。

這兩則新聞,均見於9月份中國時報。其一是9月17日該報A8版,標題為「自然課綱過關,『居禮夫人』掰了」報導。內容是教育部課審大會倡議,今後教科書提及居禮夫人,應改稱其婚前原姓,以彰顯性別平權時代價值。其二是9月24日A1版「兒虐讓人搥心肝」標題下,所報導近兩年來國內凌虐幼童通報案件續增,新聞副題是「每天164件小英看見了嗎」。

蔡政府自取其敗關鍵因素:無心「痛民所痛」

中國時報統派色彩鮮明,報導該兩則新聞,恐也有其政治動機,然而也反映出蔡政府之沉迷於推廣所謂進步價值,而彷彿無心「痛民所痛」,不去正視廣大庶民最感痛憤社會現象,這恐也正是蔡政府上台以來,蔡小姐本人和民進黨支持度持續下滑而又迄無起色主因。

以該兩則新聞而言,居禮夫人事件可稱全是沒事找事,顯現出蔡政府學者型官員的自以為是,純為改革而改革,可稱為「進步價值症候群」,或「改革幼稚病」之發作,和法國大革命時期,硬要廢去先生、太太等稱謂,規定人人以「公民」相稱心態頗為相似,也反映出所謂菁英的知識傲慢,隱隱仍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身分自居,我說對就是對。但時至今日,這等作風恐只有徒惹庶民反感訕笑,無助於爭取選票贏得選戰。

至於另外一則有關虐童報導,儘管中時列為頭版新聞顯然有其政治考量,但也不能「以報廢言」,遽然否定其質問之正當性。「小英看見了嗎」,統派有權利問,獨派和不統不獨派也該問,更可能很有責任問。

根據上述中時報導,國內近年通報虐童案件是自2004的每年8494件,一路暴增為2017的59912件,十數年間增長超過7倍,應已是重大社會問題,而且案件也不乏慘絕人寰事例。所以中時那一問也確有其正當性。「小英看見了嗎」,蔡小姐有所聞否?幕僚近臣有無反映稟報?蔡政府有無採取有效對策,加強維護非正常家庭幼童安全?

難不成為女性名人「去夫人化」才是國之大事,幼童受虐狂潮反似不值一顧?從兩則新聞之對照,不難悟出蔡政府和民進黨何以漸失民心。1124慘敗,也毋寧是意料之事。

而更容易招惹廣大庶民痛憤一起現象,恐是在不少當權要人,甚至包括最高位者本人,都可能是廢死聯盟成員大氣候下,司法界似已產生微妙寒蟬效應。凌虐慘殺幼童人渣兇徒,看來都能紛紛逃過死刑,而在監牢安享國人供養,靜候假釋出獄之日到來。難道這一趨勢,即是當道對中時所提「小英看見了嗎」沉痛質疑的回應?你能怪選民終於忍無可忍,而出手教訓蔡政府和民進黨?

激起廣大庶民,亦即所謂沉默大多數痛憤,而又充滿無力感社會病態亂象,除去上述虐童之外,尚有幾近無孔不入毒品氾濫狂潮,不良份子似都能身攜出一隻的地下黑槍,乃至儼然台灣特產詐騙集團害慘良民。

很可慨歎的是,蔡政府儘管選後顏面失盡元氣大傷,要重返制高點其實也不難,但可惜當權者沉陷於僵化思維,只怕不僅見不及此,甚至根本意不在此,而只能繼續挨受敗選創傷症候群腐蝕。

蔡政府若能利用執政優勢,鐵腕打擊上述種種亂象背後黑幫勢力,一俟效果顯現,民心自然來歸,民調自然回升,無須表演生硬迴廊談話,更不必死死盯住柯文哲,看他下一步有何動作。

然而蔡政府成員的見識,魄力乃至能力,恐俱不足以言此,甚至不願為這等無關進步價值俗務弄髒雙手。蔡政府的當紅課題,應該仍是同性婚姻、性別平權乃至廢除死刑等「進步」象徵。

堅持追究進步價值 無異把死忠選民推向統派

殊不知,堅持追求自身認知中的進步價值普世價值,固然能贏得歐盟駐台代表祝福禮讚,另一方面也無異把原本死忠選民推向統派政黨。

所謂進步價值普世價值,基本上原皆屬於良性。然而一味毛躁推行,不惜和廣大社會主流民意對撞,欲求其不成為死亡之吻也難。

1972曾是美國大選年,當年代表民主黨參選總統的參議員麥高文,人品原高於對手尼克森,卻不幸因和所謂進步團體進步理念黏貼太近,致被貼上所謂3A候選人標籤,致被主流民意摒棄而慘敗,全國50州中輸去49州(3A也者,是英文吸毒、墮胎和赦免逃避兵役三事的第一字母相加而成)

麥高文的往例,應可顯示政治人物被貼上標籤,造成選民既定印象的嚴重後果。民進黨有志於2020之士,似應可以他為戒,和時髦「進步價值」保持相當距離。而自知已被廢死和同婚標籤牢牢貼死,被選民認定為此中象徵人物者,似也宜知所進退,以免硬要爭取提名而累及全黨同舟共沉。

本次大選,民進黨明顯受到所謂進步價值拖累而跌一大跤。下一跤會不會跌得更重?要不要早為之計,避免再跌?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