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想像,願景的追尋

 

「台灣島嶼/原本美麗/受外邦統治數百年」,鄭兒玉詞、蕭泰然曲,〈台灣翠青〉是這樣起頭的。這首歌常迴盪在許多台灣人心中,但在認同尚處於分歧的人們感受不盡相同。進入二○一九年,這樣的歌聲意味的是什麼?

唐山來的墾拓者和南島語系原住民、平埔族在這個島展開漢字文化圈的某種邊緣歷史,葡萄牙水手航經東海岸,譏稱「Ilha Formosa!」美麗之島,西班牙人、荷蘭人都曾經在大航海時代登陸,後來荷蘭人在府城台南建立熱蘭遮城,是台灣被殖民的序曲,但不斷被殖民、主體未形成。一九四五年代表盟軍接收、進佔統治,後來在一九四九年以國家體制流亡,在台灣僅存的「中華民國」,以殘餘中國在台灣發展。

澳洲學者加博從考古學研究的陶鐵器使用,認為台灣從前和古中國沒有什麼關聯,和東亞的日本、琉球,以及南亞較有連帶,他的論點是台灣歷經荷蘭、鄭氏王朝、滿人的清國、日本及短暫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七年的中國殖民。現狀的中華民國是自一九四九年起非正常化的國家,迄今未能真正形塑國家新貌。

日本殖民台灣是因為清國敗戰割讓,日本人以「華麗島」稱呼台灣,有冷冽北國對南方溫暖繁茂景致的讚譽。二戰後,代表盟軍進佔統治的中華民國來人,以「寶島」稱呼台灣,取物產豐富之譽,但「美麗島」才是台灣人對自己國度的稱呼。一九七九年高雄事件亦稱美麗島事件,除「美麗島雜誌」之名,更是含有深意的。

民主化的開展是「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會員國地位,國際外交地位逐漸被孤立的台灣自救運動,帶有追求主權獨立,從命運共同體形成新興國家的意志。照理說,被中國共產黨革命,流亡到台灣的「中華民國人」應該和台灣本地人一起建立新的國家認同,朝向新共同體發展。但是,殖民中國性雖不完全,始終未能去除,「中華民國」未能在地與台灣一起蛻變轉化再生,存在的中國意理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欲收復的緣由。

一個民主化的台灣,始終受到共產中國的影響。昔日的中國國民黨反共、反攻大陸,轉而附共產黨中國的威脅、利誘,台灣或為籌碼。反共、親共、聯共、降共,都是中國國民黨,這豈止是欺罔,更是屈辱,不只自己亡其國,也牽連追尋自己國家的人們。

確立台灣獨立於現中國之外正常化國家條件,台灣才可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真正的友好關係。對中國、對台灣這都是應該選擇的走向。中國人民自一九四九年已在中國建立新國家,流亡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既已終結了自己,就讓生活在台灣的不分先來、後到的人們,共同建立漢字文化圈的另一個小而美麗的國家吧!中國國民黨人、維持現狀論者若陶醉在選舉的短暫勝利裡,也只是麻醉自己、欺騙自己。

「共和國憲法的基礎/四族群平等相協助/人類文化世界和平/國民向前貢獻才能」台灣翠青在這樣的歌聲中結束,是一種願景的追尋。能夠召喚生活在台灣的人們嗎?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