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不胡說》:【一八九五】鄉民的逆襲

說到動刀動槍來抗日,因為有了電影《一八九五》的加持,組隊上場的吳湯興、姜紹祖和徐驤等人開始為人所知。但其實除了他們之外,像是曾經在台灣主場打過清法戰爭,還曾經到客場出戰,在中國參加太平天國之役的霧峰林家林朝棟的「棟軍」,也是當時的一級戰力;再加上各地團練聚集起來練武,在各地準備戰鬥。簡單來說,抗日可以說是當時的全民運動。

不過,誓不從倭的抗日行動最後終究還是失敗了。
乙未之際,台灣各地抗拒日軍的戰役不斷。(圖片來源:玉山社)整體來說,當年的抗日行動就是兩甲子以前的「一邊一國連線」。然而,當時台灣人光憑著「不想變成日本人、不要被異族統治」的信念而憤起,卻沒有精良有效率的武器、沒有訓練有素的軍隊、沒有具備真知灼見的將領,沒有縝密可行的作戰策略、更沒有目標長遠的政治藍圖,這場抗日行動,可以說是一場從拿起菜刀開始,就註定失敗的不合作運動。

勇敢的台灣人

但是你說這兩方的高下差別,台灣人看不見嗎?為什麼明明知道打不贏還要抗日?其實,見識過日軍的船堅炮利之後,台灣人很明白手上的鋤頭、菜刀加彈弓根本打不贏日軍的真槍實彈,沒有贏面還要拚,為的就是想憑意志力拚個逆轉勝。也是因為台灣人這拿命跟你拚的抗日心,讓原本以為可以秒取台灣的日本人,在人力、物力上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許多史料中就曾經形容,明明是簽了條約拿到台灣的,但當地簡直像是處於噩夢般的內戰狀態。儘管日軍在那一年的6月17日就已經在台北舉行盛大的「始政」典禮,不久後拿下台南城,11月宣布「全島平定」,但這場120年前的政權不和平轉移,依然讓日本人打到精疲力竭,而台灣人還不願意喊停。

有些台灣人雖然沒有和日本軍動刀動槍,並不代表他們樂於接受新政權的到來。《台灣連翹》的作者吳濁流在書裡提到,祖父雖然沒有抗日,卻在日本統治之下隱忍;私塾的老師也曾講述韓信胯下之辱,以及具有高度忍耐力的張良,小時候在橋上忍受老人一次次扔下鞋子要他撿拾的故事。這些歷史故事講的都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祖父不厭其煩地說這些故事,正是要說明台灣人的不甘心。

後來,隨著日本人在台灣建立起完整的統治系統,伴隨著各項資源掠奪以及高壓統治,雖然台灣人的抗日活動看起來沒有停止,但行動動機卻漸漸改變了。從不願意被異族統治,漸漸地轉變成對抗資源被強佔、土地被掠奪,官逼民反式的「公民不服從」。只是反抗的方法依然不變,還是不脫傳統的武裝行動,有些人甚至不切實際地託寓神佛降世的迷信力量,或是無視中國積弱不振的事實,相信他們終將渡海來救。例如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玉井事件」),主謀余清芳曾經擔任基層職務「巡查補」輔佐警察勤務,後來遭到免職,儘管他是因為受到日本人的欺壓而憤恨不平,才有了起事的動機,但是余清芳等人的氣魄,卻是配上了符咒當作武器,以「大明慈悲國大元帥」的頭銜為號召,組織民眾對抗日本人。這種前近代式的抗日行動,撐不了多久也是不難想像的事情。

噍吧哖事件之後,台灣人的抗日行動又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大家終於明白光是血肉的犧牲不可能換來成功,唯有來一場「腦內革命」徹底改造台灣人的觀念,才能真正把眾人的台灣魂喚醒。於是,有錢又有良心的台灣人地主林獻堂與有頭腦和熱情的青年們合體,透過組織「台灣文化協會」,從1920年代開始推動文化與觀念提升的不流血革命,像是舉辦文化講演,到農村巡講,或是由一個叫做「美台團」的團體四處放電影來普及文明知識等等。台灣人拒絕被日本同化的「抗日行動」,從打打殺殺升級到了大腦維新的新層次。雖然,後來台灣青年們又因為理念與作法不同而陸續走向了不同的路線,甚至到最後也不是因為這些台灣青年的文化改良運動而結束了日本對台灣的統治,但是他們不斷思索著台灣文化的本質,高呼反豪奢、反迷信、重視女性地位的進步運動,對於改變台灣社會的精神,依然功不可沒。

一百二十餘年後,重新想想關於「抗日」的一切,當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掀起一場政權的「不和平轉移」,到後來又轉變為對殖民者同化主義的「不合作運動」,這段抗日的歷史,不就是一場以「台灣」為名的運動嗎?

本文選摘自台灣史不胡說:三十個關鍵詞看懂日治(link is external),經玉山社授權轉載。

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
講座:2/14(四)15:30-16:30 青春沙龍 「鄉民的台灣史關鍵詞」
地點:綜合書區 C824 展位

台灣青年研究者講堂講座:
2/20(三)20:00 從歷史圖像入門台灣史
地點:誠品台大店3樓藝文閣樓《台灣史不胡說》書封

書名:台灣史不胡說:三十個關鍵詞看懂日治(link is external)
作者:蔡蕙頻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2月

< 資料來源:想想論壇Thinking Taiwan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