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話豬(上)

去年1月29日踏進監察院大門,不敢相信到今天已經足足一年了。回想過去 50篇的〈尖尾週記〉中,幾乎都在罵人,難怪在媒體上惡名昭彰。一月底到新竹與苗栗地巡時,在地記者第一次見到「本尊」,竟然偷偷在問:「怎麽看起來不像那麽凶呢?」衝著這句話,加上即將過年,罵人就暫停一次。但是不罵人,要寫什麽呢?有了,歲末年終、狗去豬來,就來談豬吧,看看你對豬瞭解多少。
 
 
豬最早出現在 3,600-4,500萬年前,是「類豬獸」的型式,其中一種叫巨獠豬,可能是現代豬的祖先。現代豬則可能在 1,500萬年前出現於印度一帶,再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到 700萬年前就有現代豬的形狀了。遍佈中東、歐洲、中國、北非等地,東南亞、非洲與中南美洲也各有不同的野豬。直到 1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芻形農耕與飼養,至今發現最早家豬殘骸是在土耳其,另外在美索不達米亞、幼發拉底河、英國、伊朗等地,都曾有陶土、銅雕、或象牙的豬偶出土,估計至少有 5,000年歷史。野豬經馴化過程演變為家豬,有趣的是家豬也可能反轉為野豬,稱做「返祖過程」:美洲大陸豬的祖先,是哥倫布在 15世紀到新大陸探險時帶在船上的 8隻豬,先在海地(Haiti)登陸放養,再輾轉進入美洲大陸。由於美洲原來並沒有野豬,現有的野豬是畜養的家豬逃脫後轉變而來的。
 
一隻豬每年可以生兩胎,平均而言,一胎豬仔的數目是11到14隻,目前為止,一胎出生的小豬數目,台灣的記錄是2006年12月8日中壢信秀牧場母豬「霜霜」產下的 32隻,生產過程由早上九點持續到下午六點,不幸其中有 5隻夭折;據說該牧場除了讓豬聽音樂,還早晚各一次播放佛經,所以豬都活得「安祥」。外國的記錄是 34 隻,在1961年6月25日出生於丹麥。一頭母豬通常會有 6對乳頭,少數會有 7 對,但若豬仔數量太多,則必須輪班餵奶或用豬奶媽代班。根據珍氏記錄,一隻豬一生中的最高懷胎記錄是 26 胎,這是一隻英國大黑(Large Black)自1940年至1952年的 12年間所創下。
 
豬的體重記錄,在台灣好像是2009年蘆洲「保和宮」神豬,重1,668台斤(合2,202磅),外國則是一隻 2,552磅、9呎長的「波中豬」(Poland-China hog),由美國田納西州的B. Butler 飼養出的,命名「大比爾」(Big Bill),1933年被屠宰。世界最大的野豬可能是一隻叫「豬斯拉」(Hogzilla)的,身長 12英呎,重達 1,000 磅,在喬治亞州被獵殺。
 
豬也不是「大就是美」,一隻豬每天的排泄量是成人的7倍以上,所以要做為寵物的話,小才是美。市面有所謂迷你豬,其實大多是靠控制食量才能維持身材。在 1990年代,美國流行寵物豬,號稱最多長到 90磅,結果不少成為3 00磅的龐然大物,以致估計至少 300,000隻「垂肚豬」(pot-bellied pigs)最後被棄養。世界上真正的迷你豬可能只有兩種:一是喜瑪拉雅山腰的「侏儒豬」(pygmy pig),二是近年美國養成的「茶杯豬」(teacup pig),但後者可能經過基因改造,不是自然的產物。台灣則有台東種豬場每年育成 400 頭麝香豬,但多半做醫療實驗用。
 
本土豬種裡,桃園豬早先由中國引進,為台灣主力豬種,另有美濃豬與蘭嶼小耳豬。台灣原生種品系中,還有消失或滅絕的「小型長鼻豬」、「大型長鼻豬」、與宜蘭「頂雙溪豬」等。在桃竹苖一帶客家農家養育的桃園黑豬面部皮皺,現在被列為國家保種動物;至於蘭嶼小耳豬,據說荷蘭佔領台灣時,台灣的豬隻都屬此一品系,但目前十分珍稀。2001年由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育成的「畜試黑豬一號」,由 25%桃園種、75%杜洛克(Duroc)雜交而成,比較肉質的彈性、肉色、紋路、保水性、脂肪融點、肥瘦對比度、肌纖維粗細、肌間脂肪含量等,都是上品,且由出生成長到 100公斤,只需半年餘,飼養效率高。我在苗栗地巡時,聽說縣內桃源鄉的黑豬也很出名,希望以後能獲得更多資訊。
 
台灣近年推廣「有機食品」,也包括豬肉不用抗生素。目前有台糖的「安心豚」、台灣省肉品運銷合作社的「自然豬」、花蓮肉品運銷合作社的「網室豬」、台中一家農業公司以中草藥飼養的「香草豬」、中壢信秀牧場的「豬博士」、台南白河的「上荷豬」、以及台東關山的「晶鑽豬」等,都是走品牌豬的路線。
 
2002年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成功育成「複製豬」,是由一頭具有「豬乳鐵蛋白基因」及人類「第九號凝血因子」兩種基因的高齡藍瑞斯(Landrace)母豬,以其耳朵皮膚的「纖維母細胞」做為「供核細胞」,將細胞胚轉殖於受胚母豬,成功受孕並生產出三隻複製豬,取名「酷比」(Copy),是世界首例雙基因轉殖的複製豬。我還保存著一件印有酷比照片的短T。
 
台灣人對豬的評價很不公平,在諺語中對豬貶多於褒:「飼大豬、賺大錢」固然不錯,但「豬來窮、狗來富、貓來起大厝」、「豬吃、狗睡、毛蟹行」,就有相反的形容。另外,「倖豬掀灶、倖囝不孝」,「勸恁有孝千萬句、不曉有孝豬狗牛」,「驚某大丈夫,拍某豬狗牛」,「豬囝飼大,不認豬哥做老爸」,「死豬不驚滾水燙」等,都涉及對豬的「誹謗」;而「賣火炭的某烏鼻穿,賣豬肉的某大腳倉」,則對豬的體態也相當不敬。
 
另外,華人社會有:「人怕出名豬怕肥」的說法、也是在嘲笑豬的身材欠佳。至於豬在中國文化裡的象徵意義,應該是號稱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西遊記》最具代表性,豬八戒似乎是好吃懶做、色迷心竅的同義字;《左傳》與《太平廣記》也都有以豬喻「淫」與「貪」的記載。台灣民間的私娼寮或情色場所至今仍有供奉豬八戒為「守護神」,其來有自。除此之外,在近代中國政治語彙中,往往把政治人物因行賄買票贏得選舉的,稱為「豬仔」,例如1923年曹錕與孫中山競選中華民國總統,曹以一票五千大洋擊敗孫的一票三千,當時五千大洋可買一幢小洋樓、相當教授兩年薪水。主持賄選的議長是國民黨籍的吳景濂,不少被收買的議員也是國民黨籍,曹被稱為「豬仔總統」,其他則是「豬仔議員」。
 
出人意外的是,四大奇書的另一本《三國演義》裡,居然有一段視豬為吉祥的記述,這是在關公被封為蜀漢「五虎將」之首不久,夢見一隻大黑豬闖進帳中咬他左腳踝。驚醒後,把夢告訴長子關平,關平回答:「豬亦有龍象,龍附足乃升騰之意。」之後果然攻克襄陽城,不過這個對豬的另類詮釋似乎沒有其他人採信。
 
(待續) 
< 資料來源:尖尾週記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師孟

陳師孟
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祖父為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父母皆為蔣介石同鄉浙江人,1歲後(1949年)隨家人自美遷台。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秘書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退休,2020大選後請辭監察委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