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感

優越感是相對比較出來的。雖說人生而平等,但現實社會中,總有些階級的感覺。除了天賦人權的平等外,確實存在著許多主觀的不平等。

國小時,全班同學大多是農家子弟,我記得有一個轉學生,長相溫文儒雅,穿的制服總是新穎乾淨,每天中午,我都會羨慕他的便當裡,不是雞腿就是大塊的豬肉。後來,我才知道他的爸爸是警察。記得當時,全班同學都很喜歡他,喜歡的原因是他跟我們不一樣;舉手投足或者使用的文具用品,樣樣都跟我們不一樣,那種不一樣的感覺,就是比我們更有水準的意思。

國中時,有個同學的爸爸是學校老師,比起大部分都是農家子弟的同學,物質上的高檔就不必多說了,超出我們的想像。有個女同學的爸爸是農會的幹部,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讓我好羨慕。後來,她告訴我:她活得並不快樂,因為每天排滿的補習,讓她實在喘不過氣來,她倒是很羨慕我自由自在的。

國中畢業後,讀了兩個月的工專,班上有個原住民同學,聯招入學分數竟然破表。一開始,我不相信,問他怎麼做到的?他靦腆的說原住民學生參加聯考可以加分百分之二十五,不過,他的原始分數應該還算不錯,不然,就算加分也不會破表。讀工專的同學背景就多元了,不只農漁工子弟,也有準備接班的企業二代或三代以及軍公教子弟。後來,我選擇休學重考。

重考後,北上讀師專,全公費待遇的師專,吸引許多家境清寒成績表現卻相當優秀的學生,看起來背景都相當,只有少數幾個同學的父母親是國小老師。師專的教育目標是培育國小師資,校規比照軍警校,生活常規更不用說了,早晚點名加上每天的內務檢查,連相鄰衣架間隔都的距離,都必須大約相等。

師專的任課老師,大多數來自於中國各省,濃厚的鄉音,讓我覺得上課時有些吃力;必須要很仔細的聆聽老師說的話,搭配老師的表情,才能夠完整的了解上課的內容。老師們強烈的大中國思想,不斷的灌輸偉大的祖國山川壯麗等等,並要求我們必須練好「國語」的抑揚頓挫,那是屬於北京式腔調的「國語」,對於來自農村的同學們,就稍嫌吃力了;該捲舌的音也捲,不該捲舌的音也捲了。老師嚴格要求我們練好國語,是因為將來要作育英才,也要指導學生參加國語演說、國語朗讀比賽。

師專求學生涯中,在學校或者搭公車等所有與人互動的語言,都盡量使用北京式的「國語」。久而久之,當我回到農村過寒暑假,也習慣使用國語和同年齡的鄰居交談。在跟長輩聊天時,才會使用閩南語,但有時會忘了某些語詞的發音,就會用國語取代。強勢的語言政策,從小學到師專,未曾調整。社會的「國語」氛圍,逼得我連和同樣使用閩南語習慣的同學交談時,也必須使用國語,而且要努力的使用北京式國語。日子一久,我便覺得當「中國人」(當時習慣稱外省人)比當「台灣人」更具優越感。

時至今日,物換星移,在學校裡,反而要求必須辦理「台灣母語日」活動,表示政府重視本土語,尊重國家多元語言。又因政府推動南向政策,新住民語言的學習更是被重視,已從過去的選修,未來可能是必修的課程了。

想起我的先祖:跨越語言的一代,因統治者更迭,在有生之年必須學習兩種國語(日語和北京語),我算幸運許多了!

< 資料來源:鯨魚網站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何元亨

何元亨
新北市新莊昌隆國小校長。著作:《缺角的秋海棠》《童思‧童詩》《佟佟的心情故事》《戀戀鄉情》《童年萬萬歲》 《阿公帶我飛》《半紙人生》《黃金穀進行曲》 《國小教甄複試謀略》《李敏勇現代詩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