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應政治所引起的壓力

 

前陣子有個學弟,在臉書上發現一個叫做李忠憲的心理醫師,他寫了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文章,學弟半諷刺的cue 我,問我是不是也開始轉戰心理學?其實人生只要懂得哲學以後,什麼學問都通了,連死亡和自殺的問題都有深刻思考和了解,其他的東西相較之下都顯得微不足道。

有個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高中學長,昨天傳來這則訊息「最近因為英德的問題,心裡天天煩憂,如鯁在喉,很苦!」他不是心理醫生,而且好像把我當成心理醫師,我只好勉強寫篇文章來回應。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在死亡的陰影下生活」,結論大概是這樣,知道人終將一死的事實會影響自己對於生命和價值的選擇,逃避不去思考這個問題不是一個理性的行為,但是時時刻刻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也不是一個合適的作法。

柯市長曾經講過一段話:「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坨大便,花了兩萬六在高級餐廳吃的東西和台大醫院地下室七十塊的自助餐,拉出來東西都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這句話有些對有些不對,拉出來的東西一模一樣是結果,就跟人終究死亡一樣,你不能不想到最後這坨大便,但也不能時時刻刻想著這坨大便。

你不能不想到生與死的問題,但也不能一直想著這個問題,吃好吃的東西的時候不能想起大便,看到漂亮女生的時候不能想起屍體。思考死亡的事實和人生的終點,應該要有適合思考的時間和地點,不願意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時時刻刻想著死亡的威脅,兩者都不是適當的反應。

明年的選舉對台灣而言,跟死亡有點類似,有非常大的可能是最後一次有意義的選舉,選完之後中國或許每年會來100萬人,不用多少年,台灣原來的這些選票會被稀釋的毫無意義,所以因應的方式,其實也跟死亡差不多。

面對因政治所引起的壓力,首先要計算你在政治上面所花的時間,確定觸發壓力的來源,計算自己花在閱讀,聆聽,觀看和參與政治討論的時間。是不是一直在臉書上看政治相關的評論?在媒體上看政治相關的新聞?不要政治冷漠,但是也不要想像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每天花費好幾個小時沉浸在政治中,會讓人失去平衡。

針對特別的政治擔憂,把這些原本的政治時間分配到具體的積極行動上,參與遊行連署,甚至擔任志工或捐款,打電話給你選區的政治人物,告訴他們你的擔憂是什麼,轉移壓力給他們,壓力大的時候不要在臉書或社群媒體上回應想法,這樣的做法往往加深自己的壓力。

在分隔出適當的時間和地點,打造自己某段無政治區域的生活環境,然後要好好的照顧好自己,喝酒罵三字經不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無法造成任何影響,反而傷害自己的身體,消滅對自己所重視政治議題的能量,這樣沒有什麼好處。

說到最後還是叫人去運動,散步、游泳、騎腳踏車、打球,當然可能的話去跑馬拉松,哈哈哈!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