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乎?團結乎?

今天是美國第 16 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忌日,他在 1865年 4月 14日被暗殺,享年 56歲。這一天距南軍主帥李將軍(General R. Lee)投降不到一星期。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林肯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因為他頒佈了〈解放黑奴宣言〉(1863)及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 13條(1865):「在美國領土範圍內,不得存在蓄奴或強迫勞役,除非是對罪犯的懲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林肯為了這兩項成果,付出了可觀的代價:一個誕生不及百年的新國家,在他堅持己見之下,南北分裂、兄弟鬩牆,歷時 4 年的內戰,雙方動員超過 500 萬青壯男子,陣亡 70 餘萬人。所以如果在民主政治史上,要找一個最有名的「製造分裂、破壞團結」的總統,恐怕非林肯莫屬。

但是從結果來看,被林肯破壞的「團結」(Union),日後成為一個更完美、更堅強的「團結」(United States),怎麽說呢?因為當時美國南方各州黑奴的存在,明顯抵觸了做為美國建國基礎的〈獨立宣言〉,宣言第二句話揭櫫:「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與他們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如果美國沒有經過南北戰爭的洗禮,這些讀來撼動人心的字句只是文字的堆砌,根本沒有現實做印証。這就像林肯對奴隸制度的批判:「我討厭奴隸制度,......我們墮落的進度看來超快的,我們建國之初主張『人生而平等』,現在簡直該說是『人生而平等,但黑人例外』,以後如果那些無知者掌權了,又該說是『人生而平等,但黑人、外國人、天主教徒除外』了。真到了那一天,我寧願移民到其他國家,他們不會假惺惺愛好自由,譬如俄羅斯,在那裡至少專制很純粹,沒有用虛偽打底。」用現代的話說,林肯寧可真小人,也不要偽君子,後世常用「誠實的亞伯」稱呼林肯,其來有自。                         
 
林肯總統出身寒微,自學成長,不要說「長春藤」大學、就算「蕃薯藤」都沒唸過,及長,卻成為一位傑出的律師、時常為弱勢者辯護,包括受到社會歧視的黑人婦孺。另一方面由於熱心公共事務,林肯很年輕時就投身政治,還不到   40 歲就先後擔任州議員與聯邦眾議員。其後美國共和黨成立,以反對奴隸制度為黨綱,林肯立刻加入,在 49 歲那年代表共和黨,挑戰一位當時全國人氣最高的民主黨參議員,兩人舉行了 7 場全國矚目、媒體全程報導的辯論會。林肯在第一場就是以上述〈獨立宣言〉的那幾句話,做為闡釋核心。最後雖然挑戰失敗,但己經引起全國驚艷,兩年後,就被提名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並且順利當選,在 1861 年  3 月 4 日宣誓就職。
 
不用說,這次的選舉勝利帶來了國家的重大危機,南方各州寧願「叛離」、也不想和黑人同為一國國民、稱兄道弟;林肯則寧可戰爭,也不容許南北永遠分裂為兩國。戰爭終於在林肯就任總統後一個多月爆發,林肯不得不施展鐵腕,把總統職位賦與的行政權發揮到最大,舉凡徵兵、部份地區戒嚴、限制假新聞,武力鎮暴等,他都毫不猶疑說做就做;他認為總統制所求於總統者,不僅是要恪遵憲法,而且要進一步「維護、保障、捍衛」憲法,不被任何人破壞。所謂任何人,包括南方各州、也包含他自己,所以當幕僚建議他,要不要取消或延後 1864 年底的總統大選直到內戰結束,林肯一口拒絕、下令如期舉行,而他也獲得了壓倒性勝利,再度連任,只可惜才就任就被害。
 
林肯的總統生涯,從開始就是戰鬥,卻從不怯戰,他期待的是,大破之後、才有大立;他從沒有享受權力,但不害怕使用權力,因為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面對瀕臨分裂的大局,不但不與反對勢力妥協,反倒擇善固執,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勇於承擔責任,發揮領袖氣魄,堅定落實畢生的信念、革除社會傳統弊病,形塑國家的格調、引領蒼生迎向一個更公平正義的未來。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林肯的生平,尖尾馬上會想到:「用行動帶來希望的人」。

 
今天台灣的政治現實,有點類似當時的美國,時時有分裂的危機,處處在呼籲團結,尤其是綠營、尤其是民進黨、尤其是黨內的保皇派。所謂「團結都不一定能贏,何況分裂?」隱然成為主流價值,所以一些破壞民主機制的小動作、假消息、暗室操作、利益交換、內神外鬼、爾虞我詐,都得以就地「正當化」。林肯天上有知,好像在告訴尖尾:「為了長遠的理念而一時分裂,勝似背離長遠理念而一時團結。如果只是為了怕輸而不敢分裂、只是為了怕分裂而不得不團結,只是為了團結的表象而犧牲公正的遊戲規則,那麽依我當年南北內戰的經驗,或許你們好好打上一架也不是壞事。」
< 資料來源:尖尾週記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師孟

陳師孟
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祖父為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父母皆為蔣介石同鄉浙江人,1歲後(1949年)隨家人自美遷台。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秘書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退休,2020大選後請辭監察委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