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諫言:《十漸不克終疏》

歷史上拓拔皇朝若沒有魏徵不惜捨身犯顏,直諫唐太宗李世民二百餘次,諫言若是李世民不願採納改進,甚至惱怒把魏徵推出斬首,能成就大唐「貞觀之治」流芳萬世,至今仍存風貌在日本京都的卓越功勳嗎?

魏徵的諫言:《十漸不克終疏》

拓拔皇朝魏徵作為唐太宗時期最為有名的諫臣,一生所諫二百餘事,大部分被唐太宗採納。其中,尤以貞觀十三年的《十漸不克終疏》最有價值,文中直白的指出唐太宗不能堅持到底的十種表現,充分體現了魏徵居安思危的治國理念。

1、陛下在貞觀初,清靜寡慾,教化波及偏遠之地。現在使臣遠行萬里之外,購買駿馬,尋求奇珍異寶。當年,漢文帝拒收千里馬,晉武帝焚稚頭裘,陛下常常議論起他們,認為他們比肩堯舜。而陛下如今所為,是要變得比漢文帝、晉武帝還要差嗎?

2、子貢問孔子怎樣治理老百姓,孔子說:「這就好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帝王的車駕一樣令人畏懼」,子貢問:「有什麼畏懼的?」孔子答:「不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們就會成為我們的仇敵,如何不畏懼!」陛下在貞觀初,護民如子,輕易不大興土木。近年來,陛下愈漸奢侈放縱,欲用民力,還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容易管理。」自古沒有因百姓安樂而導致國家滅亡的,因老百姓易驕而讓他們服勞役又是哪門子道理?

3、陛下在貞觀初,常常損己利人,而近來卻因自己的貪慾而使百姓勞苦。雖也擔憂百姓吐槽,但還是將自己快樂的事情切記於心。陛下要修宮殿,就說:「不建此宮,就不方便。」陛下既然這麼說,誰還敢說什麼?

4、貞觀初,陛下親君子,斥小人。近來,陛下對小人輕慢卻接近,對君子敬重卻疏遠。太近了就不見其缺點,遠了就不看見其優點。不見優點,即使沒人離間也會疏遠。不見缺點,即使有時沒有分寸也會越走越近。想通過親近小人,疏遠君子,而達到治世的最高境界,我還沒有聽說過。

5、貞觀初,陛下不以奇異的東西為貴,不造無益處的玩弄之物。如今難得之物紛紛進貢,供娛樂的工程晝夜不息。上奢靡而望下簡樸,徭役多而希望農業興旺,這是不可能的。

6、貞觀初,陛下求賢若渴,對被舉薦的人信任而重用,往往是取其所長,總怕有所疏忽。近來,陛下隨自己的好惡,常因一人之過而棄用其推薦之人,即便是自己信任而任用多年的官吏,一旦懷疑也會不分青紅皂白的辭退。品行是靠平時的行為形成,事業是靠過去的功績成就。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多年之行不應該立刻被否定,陛下未能究其根源,使得讒言之人大行其道,堅守正道之人被疏遠。

7、貞觀初,陛下拱手高居,無所事事,沒有狩獵捕鳥的嗜好。多年之後,陛下不在堅定自己的志向,鷹犬之貢,遠及四夷;晨出夕返,馳騁為樂。如果發生了什麼意外,來得及救嗎?

8、貞觀初,陛下遇下有禮,意見上達無阻。而今庭外百官奏事,不但不受歡迎,而且有時會因言語不當而被責問,即便是真誠之言,也難得申述。

9、貞觀初,陛下孜孜不倦的尋求治國之道,常常不能滿足。近年來,陛下依仗功業之大,才智之明,驕傲自滿、放縱奢欲。興無道之兵,問罪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親近您的人阿諛奉承不肯直言,被您疏遠的人畏威而不敢言。如此日久天長,造成的損害不是一點。

10、貞觀初,連年霜旱,就連京畿百姓也紛紛攜老扶幼到關外求生,但是儘管如此數年,卻無一戶逃亡而去。之所以這樣,在於陛下以安定為本,憐憫撫育百姓,所以百姓始終沒有二心。近年來,關中之人疲於徭役,百姓苦不堪言。僱傭的工匠服役期滿本應遣散卻不遣。府兵本是輪流到京城護衛,卻不斷的強迫任用。此外,和市之物不絕於鄉間,道路上的商人絡繹不絕。如果發生天災,百姓之心恐怕不會如以前那樣平靜安心。

貞觀十七年(643年)元月十七日,魏徵病逝,唐太宗悲慟之極,親至魏徵靈前祭奠痛哭,並罷朝五日為魏徵舉哀,命文武百官前往送葬,贈魏徵為司空,諡曰文貞,陪葬昭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鏡矣!」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受挫,感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自古唯有開明的時代,賢明的君王,才會有不世出的諫臣,以及滿朝的良將賢臣,共同成就國富民強的歷史功業。但拒諫近佞臣導致亡國滅代的歷史教訓,則屢見不鮮。

(V編/魏徵十諌不克終梳白話譯文取材自網路)


< 資料來源: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