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台灣作家與一個外省軍人的故事

這是白色恐怖時期,一個台灣作家與一個外省軍人的故事。

1983年4月12日,楊逵接受王麗華訪問,首度講出當年自己因為「和平宣言案」 被逮捕、偵訊、審判的歷程。他特別提到幾個經歷,一方面感恩自己的運氣,受到許多權力體制內部成員的同情,給予一些溫暖 (或者是陪審的一句話,或者是監獄管理員多給他幾十分鐘去洗澡),一方面慨嘆當年政權對人民的嚴酷整肅,是不分族群、不分陣營的。

楊逵回憶,1949年4月被逮捕後,在許多偵訊單位轉來轉去。曾在警務處陽明山招待所,接受日以繼夜、強光襲照的疲勞審訊,仍堅持不肯承認參加組織(當時只要受不了逼供,接受誘導,自白畫押,承認有參與組織,死刑的機率極高)。一回他被允許稍事休息,因為累極,站在樹下半睡半醒,有一位警備總部的陪審「米上校」,輕輕從背後拍了拍他,只說一句「你有甘地的風度」,就走了。後來,楊逵被轉到軍法處,有兩個朋友也從保密局被送到軍法處,「米上校」託他們向楊逵傳話,說自己也正被關在保密局,將以「洩露情報」罪名被槍斃。

楊逵一直記得這個「米上校」,即使只是拍拍背,說一句話,在獄中,這彷彿就成為親友一般。在一九八○年代幾次受訪中,楊逵都提及這位「米上校」,念記不忘。兩個人身處異陣營,卻都被國家視為「罪人」,在那個詭譎的年代,「米上校」給了楊逵永生難忘的溫暖。2016年,我出版楊逵生命史《永不放棄》,特別在180頁,寫下楊逵與「米上校」的短暫交會。

然而,我們一直沒能弄清楚,這「米上校」究竟是誰?他是因為什麼案子被指控「洩露情報」?是不是真的被槍斃了?何時被槍斃的?

這兩日,因為在查閱其他資料,意外地發現了「米上校」的真實身份。

「米上校」,其實是米少校。米蔭庭,河北臨城縣,楊逵被逮捕偵訊當時,他是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少校。1949年9月,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改組為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而米蔭庭後來轉任國防部大陸工作處少校參謀,在這個工作任內,被指控洩露保安司令部的偵查情報給葉敏新等人。葉敏新被指為「北峰區工作委員會案」案首,這個案子牽連到31人,米蔭庭與葉敏新等四人被判死刑,1953年5月15日,執行槍決。

當時,已成囚犯的楊逵,應該不太能了解國民黨政府情治系統的改組變化,也不知道米蔭庭的真正背景,只是聽人轉述,將他記成「米上校」,就這樣記一輩子。「米上校」是那個曾經給他溫暖的人,也跟他一樣,都被國家視為「罪人」,「米上校」比楊逵更慘,他被槍決,死在台灣,孤獨埋在六張犁,然後被整個世界遺忘。

威權統治時期,受害的人民,不分族群、階級、性別,也不分政治意識型態、政黨派系,黨政軍特「自己人」被抓被殺被關的也非常多,我們以目前所掌握的已申請補償基金會的補償案件 (9千多人)來計算,軍籍人士佔了15-18% (有些還待準確釐清),然而,還有很多人未曾提出申請(許多外省來台軍人,因為在台灣沒有親人),因而沒有計算在裡面。

那個年代,有傷痛的故事,也有溫暖的故事,所有這些光與影,都是我們歷史的一部份。楊逵與米蔭庭,在特定時空交會,相互給予溫暖,念記一生,這是傷痛記憶,也是超越族群與身份,動人的人性光亮。


< 資料來源:楊翠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楊翠

楊翠
楊逵孫女、東華大學華文學系副教授、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兼發言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