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前輩有何觀感?

 

號稱民主進步政黨,反有些像老蔣總統尋求連任時的國民黨,一片鞏固領導中心之聲。不知今天猶在人世民進黨建黨前輩對此有何觀感?圖/民報資料照

號稱民主進步政黨,反有些像老蔣總統尋求連任時的國民黨,一片鞏固領導中心之聲。不知今天猶在人世民進黨建黨前輩對此有何觀感?圖/民報資料照

所謂「識相」原是上海俗語,現已融入國人通用語彙,意義大致是認清眼前狀況,避免導致難堪局面出現。例如主人舉手看錶,客人就應起身告辭,又如尾牙宴席發現雞頭正對自己,夥計也即該主動求去。凡此皆是「識相」表現。不識相的後果,則必是場面尷尬,雙方都不好受。

識相的表現,在日常生活圈固然重要,而在官場政海,尤其是政界高層,更應是必具修為。居最高位領袖級人物,若是明知民意基礎動搖所謂天命已去,而仍自以為是耍牛脾氣,甚或以不甚雅觀動作努力衛冕,則不僅是不識相自損形象,於黨於國也有損無益。

南韓首任總統李承晚本是建國元勳,又曾領導國家挺過韓戰,然而他在晚期多所失政,已成為國人眼中負面人物,但他老年昏聵,仍要競選連任,而且不惜使用不光明手法,終被推翻放逐而客死夏威夷,為他的不識相、不知進退付出代價。不識相誠可成為政治領袖的致命傷。

政客不識相自損形象

國人慣說所謂先進國家如何如何。本文也即列舉英美兩「先進國家」,兩位政治領袖堪稱識相表現,以彰顯心中猶有民主二字政治人物,如何面臨關鍵時刻,終究懂得向民心民意謙卑低頭,而不是依然只有我行,你們都跟不上,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乃至拉上所屬政黨陪葬也全無顧惜。

1960年代中後期,美國總統詹森以極愚蠢方式進行越戰,師老無功而戰事不知何時能結束,國人乃漸失去耐性,而他的民意支持度也持續下降。最後終有參議員麥卡錫帶頭向同黨現任總統挑戰,宣告投入1968年總統提名初選。結果他在第一戰新罕普夏州一役表現驚人,重挫總統聲望。而詹森也旋即宣告放棄尋求連任,退出一應初選。

這段50年前美國政壇往事,對於時下國內若干政客而言,應是一堂珍貴公民課,昭示該等人物民主不是只靠口頭叫叫,而是要服膺民主精神,遵奉民主程序。國人也很可斷言,政客倘若行不顧言不能忠誠做到,即是打出民主幌子縱橫政海,內心並無民主也。

對撞民意恫嚇同志成何體統?

詹森總統發覺執政失去民意基礎民心漸去,他是選擇坦然或黯然接受,並未擺出先知架式,放話宣稱全國只有我行,你們不能沒有我。他也未舉出駕車子不能換司機,起厝半途師傅不能換,不倫不類譬喻,揚言有競爭黨即分裂。他雖是一向傲岸自大,終究沒偏執到自認別人皆醉他獨醒,硬要和民心民意對撞,也未恫嚇黨內同志,揚言有初選即造成分裂。凡此皆顯示他猶能識相順應時勢。其後他宣稱放棄參選連任,也正是這一認知的延續。他的政治結局雖難稱完美,但仍保持住一分尊嚴,並未衛冕衛到大話連篇貽人笑柄,賠上自身形象。詹森的識相,相較於拚連任而拚到口不擇言人物,應多少更值得尊敬。

當年另一值得注意現象,是麥卡錫投入初選,民主黨內並未出現勸退「樞機主教團」企圖將他「協調」掉,也未見有重量級黨員指稱他爭取提名是破壞團結,乃至發出所謂現任優先。初選失敗將導致總統跛腳,或何以承受羞辱等等「勸王」護主奇論。凡此也顯現出該黨重要黨員普遍具備民主認知,未曾遭致列寧病毒感染,未將領袖視同不容冒犯的君王或教主,廣大黨員只能乖乖「團結」在其人領導下。坦白而言,今天台灣任何政黨若欠缺這一認知,黨也即和幫會無大差異,欲求不為少數人把持也難。

本文擬提舉另一堪稱識相政治領袖,是曾以出賣捷克,貽留罵名的英相張伯倫。

張伯倫於1937-40擔任英國首相期間,始而心存幻想,放任納粹德國形成致命威脅,其後兩國開戰,他領導下的政府,也未能採取振奮民心果敢行動,呈現暮氣沉沉一無作為印象。最後在一次國會信任投票,乃有數十位同黨議員棄權拒絕支持政府。張先生眼見即連本黨同志也對他失去信心,即決定謁見英王宣告辭職。這也是他識相表現。

勉強留任於黨於國均不利

當時他所屬保守黨在國擁有穩定多數,三數十議員叛離不致造成倒閣。擔任海軍部長的閣員邱吉爾也勸他力挺下去。但他仍認為勉強留任,於黨於國均有不利,所以寧可自我犧牲結束政治生命。

而國會舉行信任投票時,英國面臨局面正是大敵當前,納粹德國已征服丹麥挪威,法國也即將成為下一目標。然而在國會也無人表示大敵當前,必須「鞏固領導中心」,或是不能造成親痛仇快。該走的人,就該讓他走,也惟有走了才能出現新局新氣象。

當年詹森和張伯倫二人,若不能見機識相而選擇硬撐下去,只怕最後只有走得更難看,於黨於國更不知可能造成多少損害。兩人的表現,也不知對時下不計一切只圖連任政治人物,能否產生些許啟發?

很夠諷刺一個現象,是早有列寧式政黨惡名的國民黨,如今竟有幾位太陽和韓大哥、郭老闆紛紛爭取提名,已有民主政黨群雄角逐健康跡象,而號稱民主進步政黨,反有些像老蔣總統尋求連任時的國民黨,一片鞏固領導中心之聲。不知今天猶在人世民進黨建黨前輩對此有何觀感?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