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RO與Chinese Taipei

五月二十五日,外交部宣布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簡稱北協),從一個沒有主詞的組織,改為具有以台灣為主體的機構「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TCUSA)。但外交部中文網站雖公告此消息,「美國在台協會」(AIT)則至週六尚無訊息。

我國外交部推特上指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將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圖翻攝自推特)

外交部推特上指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將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圖翻攝自推特)

一九七九年,美國對中國的「政府承認」,從「共和」(Republic of)移轉到「人民共和」(People’s Republic of)。美國除為此制訂〈台灣關係法〉外,雙方還討論出隱晦的非官方白手套架構—除在各自首都設置AIT與CCNAA做為總部外,另在對方首府建立派駐機構:AIT/Taipei與CCNAA/U.S.A.。

一九九四年,國務院在參議院發表〈台灣政策檢討聲明〉,確認前述白手套架構改名。實際上,不僅機構功能被鬆綁,連機構的「上下關係」也被明顯翻轉:美國方面名稱維持不變,實質運作卻改以台北為主;「CCNAA/U.S.A.」改名為「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並帶領各城市的TECO機構一起打拚;但「CCNAA」本身,則反成為「TECRO的總部」。經此一改,派駐機關更接近於總領事館或實質大使館的地位,雙方總部被虛級化。

AIT與CCNAA是日本前例的進化版:一九七二年台日斷交後,雙方建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與「亞東關係協會」(亞協),「交流協會/台北」與「亞協/東京」。二○一七年日本改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灣則改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都將主詞台灣正式納入。二○一二年,CCNAA與亞協改隸外交部,逐漸摻入官方色彩,惟前者直屬外交部,後者雖維持人民團體外觀,人員已由外交部官僚兼任。

事情似乎樂觀,但仍遺留大哉問。

台灣戰後對外關係,從最初以中華民國為名,變成雜亂無章的旅行社、某中心等。經二十多年整理收束,現粗略分為兩大類—做為駐各國機構,稱為TECO(其中對美日為TECRO、英國為TRO,還有部分稱使節團等);對國際組織方面,則一律為中華台北。即便如WTO正式稱謂為台澎金馬獨立關稅領域,官方簡稱仍為Chinese Taipei。為何如此?除少數高層外,恐怕多數外交官連問「為什麼」的勇氣都沒有。

順便說一下,前次使用CUSA名稱的組織是「美援運用委員會」(Council for the U.S. Aides)—掛在行政院下的美國組織。它透過經合會、經建會,變身為如今的國發會,曾是行政院長必定兼任主委的重要組織。有這段經歷,不由得讓人佩服國務院官僚的功力。

(作者著有《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http://hoonting.blogspot.tw/)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