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與革命

青年乃人生之初,擁有人生最寶貴的「四有」——有精力、有欲望、有時間、有未來,一切皆有可能。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青年也有「四少」——少閱歷、少責任、少經驗、少沉穩,不知中庸所凝結的歷史理性內涵。

生命旺盛、衝動好奇,又壯志凌雲,容易接受新奇學說;又因缺乏社會經驗,不易辨別正誤,易墮外披理想靚衣的赤說。共產赤說不僅產自青年(馬克思三十歲、恩格斯二十八歲),歷代接受者也都是青年。很簡單,有違人生經驗的共產公有,已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中老年者,很少會認同,明顯缺乏客觀可行性。

赤色宣傳者當然也很快從實踐中領悟,「紅色夢想」只能推銷給青少年。似乎美輪美奐的馬克思主義,便著床於五四一代中國青年。赤潮入華,崇奉階級鬥爭,暴烈血腥皆由所倚之名。多少青年以為共產主義即聖說「大同」,以為替國求得最佳改造圖紙,不料引災入華,造成人類史上最慘烈的中國赤難。至於大陸文革,紅衛兵所造之孽,北大教授錢理群晚年驚呼:「青春是可怕的!」

不過,另一方面,青年敏感易激,凝聚力高,社會也需要他們的青春熱力。一些中老年習以為常的陰暗面,需要青年去撩揭、去吶喊。因此,近代中國重大歷史進程,均以青年為第一主力。只是衝擊與分寸、革命與理性,尺度不易把握,需要中老年人掌舵。所以,最理想的社會活動:中老年領導,青年衝鋒。事實上,近年港台各次重大公眾事件,即如是「演出」,民主意識相對成熟的一大標誌。

任何革命,方案第一,「主義」引導,當然必須迭經各界反覆討論權衡,照顧方方面面,然後才可決定實施,同時還得保持隨時糾錯的可逆性。現代民主體制的議會,最主要的價值就在這兒。讓各種認識只在議會「文鬥」,以免放到社會上真刀實槍「武鬥」。社會各方利益的兼顧能力,人類現代文明之重大體現。

青年與革命,人類社會常拭常新的永恆話題。青年有懷,國家有望。讓青年順著歷史理性發揮自己的生命熱力,當然是國家應該努力的正確方向。

(作者為中國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歷史所訪問學者〈2018〉)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