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後的抵抗

香港的「反送中」維權運動,表面上是政治訴求,骨子裡卻是經濟問題。圖/Paul Huang黃柏彰

香港的「反送中」維權運動,表面上是政治訴求,骨子裡卻是經濟問題。圖/Paul Huang黃柏彰

當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對「反送中」的維權港民祭出,要五毛,給一毛的手段,港府只答應撤回修例,對民陣團體其他四項訴求不予回應,許多港人除了憤怒之外,也從這裡面嗅出陰謀陷阱的味道,因為抗爭的團體必然造成騎虎難下,進退維谷,如果接受港府所提,未來必定遭受秋後算帳,但是,不接受港府條件,港府站在道德高度,發布緊急命令,找到正當理由,進行大搜捕,反而使抗爭團體居於劣勢,無法獲得國際同情。

香港眾志黃之鋒雖然在第一時間回復港府;「沒有同意五項要求,抗爭運動不會停止」,但是,老共既然把反送中運動定義為顏色革命,對於參加這場運動的年輕人,恐怕不會輕輕放過,局勢確實不利於香港人民。

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政左經右」爆發衝突

老共對「反送中運動」定義為革命,因為這場運動,與2010年在突尼西亞掀起的阿拉伯之春,極為類似,突尼西亞利用手機網路革命,至少造成四個國家元首下台,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而且也使敘利亞陷入內戰,甚至間接引發伊斯蘭國的擴張,而事件起因,僅僅是警察取締擺攤的小販莫罕默德。布瓦吉吉,最後小販四處陳情,沒有得到公平對待,布瓦吉吉遭此打擊,就在街上用高燃化學品自焚,自殺時高喊;「要不要讓人活啊」,旁觀者莫不落淚,布瓦吉吉的朋友在幾天後,替布瓦吉吉辦理喪事,抬著棺材走到街上,卻又遭受警方制止,制止原因卻是擔心引起暴動,這件事才徹底激怒群眾,不想讓底層人民生活,連喪禮也要取締,於是群眾高喊;「布瓦吉吉,復仇者來了」,當時,突尼西亞推特用戶只有200,但是使用「臉書」有200萬,於是臉書成為通訊的工具,群眾開始聚集,變成一場溫和革命,並且向其他獨裁極權國家擴散,英國BBC對這場革命下了一個評語;「失去權力的人民加上臉書/後果不堪設想」。

後來,經濟學家替這場連續革命找到更真實的理由:因為國際四大糧食公司操控小麥期貨市場,造成北非地區糧食飆漲,底層人民生計困難,才是爆發革命主要因素。

香港的「反送中」維權運動,也有突尼西亞的本質,並且早在五年前的「佔中運動」就已經開始,一路經過「雨傘革命」到現在的「反送中」,表面上是政治訴求,骨子裡卻是經濟問題,若要嚴肅分析起來,香港今日問題,是中國實施國家資本主義,「政左經右」衝突的爆發,從香港人的立場來看,港府既無法給我經濟發展願景,卻又要剝奪自由民主,兩者全部拿走,港人當然受不了,有人質疑,為何比香港經濟政治環境更差的中國境內,為何沒有發生,這當然有其原因。

抱持希望的人 永遠比一無所有的人更危險

1777年,曾經讚美美國獨立運動的英國政治家艾德蒙柏克說;「那些抱持許多希望,而且放手一搏的人,永遠比一無所有的人更危險」,柏克認為;社會群體階級就好像沙漏,一無所有的人一開始就在沙漏底部,動彈不得,真正有能力撼動整體社會的人,是在沙漏中間細長部分的中產階級,中國的情況就是如此,底層人民習慣奴隸生活,香港對比中國更加自由富裕,文化上歷經150年脫離中國的英國文化洗禮,750萬人平均所得,高於中國境內四倍,公民團替意識高漲,如果在1997後,就算香港只是實施假普選的半套民主,但是經濟發展還可以令港人滿意,這件事就不會發生,可惜,事與願違,從2010年以來,上海的經濟成長已經超越香港,更糟的是;97回歸之後,香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加上廣東深圳對香港的磁吸效應,起起伏伏,香港經濟慢慢走向衰敗,而貧富不均卻拉大,西尼係數來到0,55的危險指數,超過中國內地。

政治獨裁壓迫 走上文化抵抗道路

根據統計從2001年到2018年,大學生的工資一直維持在1萬港幣,幾乎如同死水,薪資凍漲,但是50平方米公寓價格從150港幣漲到600萬港幣,主要原因就是製造業80%以上移往廣東深圳,包括服務業的後勤中心,也向北移動,香港就業困難,必須進入內地和中國爭食,而香港產業幾乎只剩下金融,另一方面則是97後,中國暴發戶的熱錢黑錢進入香港,把房市炒高,佔據樓市店面,本地香港人開始感受生活壓力,許多醫療機構因為中國旅客佔據床位,甚至霸佔掛號,賣場藥品奶品,被內地旅客搶購,香港生活機能已經無法負擔,直接排擠原來的港人生活樣態,加上中港雖然也自認是中國人,可惜生活文化品質,兩地差異甚大,根據調查;中港台三地開放交流之後,比較之下,港台兩地的人民,對中國人好感度,都在低檔,經過這次事件,香港人對中國人的好感度,恐怕更為降低。

遭受以色列排擠壓迫的巴勒斯坦人,從1948年開始在加薩走廊抗爭,處境和目前的香港,也有幾分相似,流亡在歐洲的巴勒斯坦作家艾德華薩伊德說;「在政治認同遭受侵襲的地方,文化是一種抵抗方式,用記憶對抗遺忘」,香港和台灣同樣遭受中國獨裁政府壓迫,政治風險升高,抗爭運動一時之間,無法落幕,而這一條文化抵抗的道路,恐怕還更需要時間和耐性。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洪博學

洪博學
曾任報社總編輯、國際公關公司主管,著作有「蔣介石支持台獨」、「籠蛇爭霸中國」等書,現為自由作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