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近代現象

 

二○二○大選前夕,候選人們又競相奔走宮廟,你媽祖我也媽祖,你城隍爺我也城隍爺,你關公我也關公,⋯有拜有保庇,這就是台灣,前近代的社會風景。政治隨俗,沒有近現代文化構造,求神拜佛的酩酊現象,取代了公民意識的覺醒。中國黨這個樣,台灣黨有時也這個樣,分不清誰落後,誰進步。

就連剽竊蔣渭水精神、僭越台灣民眾黨的政治暴發戶,也一樣拜啊拜啊拜。什麼新文化?難道不知道蔣渭水如何反思台灣前近代文化弊病?怎樣批評社會積弊?〈台灣臨床講義〉才是醫國上醫的文化心。並非醫生就是蔣渭水,還要看什麼樣的醫生。蔣渭水不會是投機者,他的人格特質會讓沒有中心思想的人汗顏。

戰前,台灣知識份子文化人,推展新文化運動,不想輸給日本人的進取心,反映在各種自我改造努力。可惜,戰後據台統治的國民黨中國,二二八事件破壞了進步力量,造成文化真空,填補的是愚民化的教育、傳播作為。台灣人從近、現代性反向,退到前近代社會。

佛道本有純粹性、脫俗化,應為淨化的寄託,安定人心。但當下許多宮廟現象存在著社會的迷惘,世俗化、功利主義,趨炎附勢。某些更被指為黑道力量,依恃信徒膜拜香油錢蓄積資金與政治影響力。香火鼎盛的另一面,吸引政治人物走廟,左右逢源,無論是非。有些宮廟自己也有候選人。

跨越語言一代台灣詩人陳千武,一九六○年代的詩集《媽祖的纏足》,有一首詩〈魂〉批評廟魂的失落,反思台灣人的文化病理。

媽祖廟不是也有廟魂那樣的東西嗎

像泰耶魯精神或大和魂

或盎格魯撒克遜的民族意識

那種誇耀正氣的精神

信仰原是精神的寄託,但台灣寺院宮廟,不盡是素樸、莊嚴的庇護所,有些更俗麗化,穿金戴銀,成為拜金之窟、政治巢穴、罪惡淵藪。信仰,常常成為迷信。近現代社會以國家為構造的共同體未能落實,這是嚴重的病理。政治求神問卜,選舉奔走宮廟,習慣成自然了?

台灣人,回頭看看戰前的台灣新文化運動吧!台灣人,回頭想想蔣渭水的〈台灣臨床講義〉吧!二○二○大選,國會改選,應該是文化的抉擇,要從被愚昧化的迷惘、迷障、迷亂走出來,重拾信仰的真諦。以台灣為本,認同台灣為國家的政黨和候選人,像有近現代文化的進步樣子。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