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連儂牆被「河蟹」了

銘傳大學遭學生指控為避免妨礙招收中國籍學生,拒絕同意設置聲援香港「反送中」示威的連儂牆。學生因而改以身穿黑衣,讓其他人貼便條紙在身上,化身為「連儂人」,表達「挺民主」的立場,整起創意事件也引發社會關注。對此,校方否認有招生考量,但為避免學生間的衝突與破壞,將改以「電子連儂牆」的形式讓師生留言。

銘傳大學傳出以妨礙中生招生為由,拒絕校內設連儂牆,因此有同學發起「連儂人」活動,創意行為也讓同學盛讚。(照片取自IG@a.no_27,當事人授權使用)

銘傳大學傳出以妨礙中生招生為由,拒絕校內設連儂牆,因此有同學發起「連儂人」活動,創意行為也讓同學盛讚。(照片取自IG@a.no_27,當事人授權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整起爭議事件看似完美收場。但從校方說法就可發現其中端倪。首先,校方態度認為名稱不重要,不一定要叫連儂牆,試問要叫公布欄?連儂牆的名稱自然有其意義,最初就是為反制共產主義而設,經由牆面不斷留言、塗鴉的改變,逐漸形成代表民主與抗爭的符號。倘若以中國的說法,這就是當年引發六四天安門學運風潮的「民主牆」,本是讓師生貼上大字報,以抒發情緒與宣揚政治立場。

現在改成電子方式,聲稱是為符合「智慧校園」的環境。記憶中校園內,確實有電子看板、教室內有電視螢幕會播放校園資訊。可是這些皆為輪播形式,無論是民主牆或連儂牆都並非能像電視廣告般切換輪替,何況被限制在螢幕內。校方可能不清楚,連儂牆的重要性,就是讓民主、自由的本質體現在一張張便利貼的手寫內容裡,需要細細品味每一則留言背後的支持,最後更要親身感受「民主」力量佔據整個牆面的心理震撼。

以台北校區為例,最佳連儂牆的設置場所就在學生俗稱「狗洞」的校門地下通道,與高雄中山大學的西子灣隧道類似。好處是並非文化古蹟,不存在被市府查水表的問題。而且每到開學或校慶前隧道內兩旁本來就有活動佈置,不會突兀也無首開先例的疑慮。進入校園後,號稱高達三十層樓無窮無止盡的「天梯」,更是不錯的佈置區域。

如今校方作法是典型公關的危機處理,是「先讓步,在不著痕跡重新定義議題」,不只為平息輿論目光。更是為了照顧中國籍學生玻璃心的脆弱情感,而限縮表意自由,套句中國網路用語,這次銘傳學弟妹是被「河蟹」了。

(作者為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銘傳大學法律系畢業)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