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政治 政治的新聞

 

總統大選開始倒數,國際社群媒體近對台灣政治廣告作出限制。隨著臉書日前宣布,將政治、社會、安全、外交等相關廣告,納入廣告政策考量,谷歌也宣布,即日起至明年一月十七日止,拒絕接受台灣各類候選人的競選廣告。

(圖片來源/Czerwiński@Unsplash)

 

兩大社群網站,為防止不實廣告操弄平台,協助全球各地選舉對抗干擾,所採作為雖有不同,卻彰顯社群平台願意負責,扮演資訊守門人角色,值得肯定。

民主時代,暢通的輿論,是法治的基礎。而新聞與政治,乃一體兩面的制度建構。新聞之中有政治規律,必須考慮專業倫理、政策規範與社會觀感;政治之中有新聞謀略,包括話語權的競逐、個人或團體的形象包裝,以及輿論風向的判準。

進入數位時代,媒體在民主競爭場域,益顯尷尬而重要。為堅持公開透明的資訊自由,偶爾也要維護政治人物說謊的權利,同時必需針對假借資訊平台傳播不實訊息的特殊社群嚴格把關。面對言論自由、民主價值、業者責任與社會觀感,新聞與政治之間的分寸拿捏不易。

新聞的政治責任與政治的新聞指涉相互糾葛,中外皆然。前於十月二十一日舉行的加拿大全國大選,氣候變遷廣告成為競選爭議。黨綱明載不相信氣候暖化為真的澳洲人民黨,在媒體刊登廣告遭到警告,認為選舉期間,類似付費廣告不符規定,引發激烈辯論。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士.傅理曼,在十一月十二日一篇題為「為何我喜歡麥克」的專文中,對前紐約市長彭博,出馬爭取二○二○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門票,大加讚許。但該文引人之處,不在其對彭氏的讚美,而是他加註的一段文字:「聲明:彭博慈善機構,曾捐助內人在華府為推動閱讀與識字率,所籌建的地球語言博物館。」

傅里曼為全球知名作家,他推崇政治人物,但釐清公私,避免利益交換疑慮,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在政治與新聞之間,搭起完美的詮釋架構。

此次總統大選,藍綠皆志在必得,加上國際勢力推波助瀾,營造輿論風潮,蔚為勝負關鍵。面對各種假新聞與不實廣告,媒體論壇的公正性,愈顯重要。谷歌等社群媒體,主動與台灣政治廣告切割,自我拉起警報,台灣被當祭旗,值得國人深思。

維護選舉新聞公正性,除了靠社群媒體的監護,更仰賴全體公民提升數位素養與媒體識讀能力,才能在民主成長進程,敏銳判別新聞的政治與政治的新聞。

(作者為開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