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底線

選擇與共產黨相同口徑的國民黨被掃到颱風尾。(資料照)

選擇與共產黨相同口徑的國民黨被掃到颱風尾。(資料照)

這個時刻觀察選情,內行人關注的焦點,三組總統候選人的差距變化,固然是一個重要指標,但是影響不分區席次的政黨票,以及對區域立委的投票趨向比較,更是這次大選的核心議題。如果要解釋為什麼國民黨的政黨支持度在短短的幾個月間由盛而衰,甚至出現跌落谷底之勢,一個很大的理由應該是:台灣人的底線已經清楚地浮現。

今年的選勢變化,不必扯遠,僅以最近半年為度就好,到底發生過什麼足以造成政黨消長的事件,可以歸納為未來成敗的主要原因?相信各政黨都會同意,兩大政黨的主帥,儘管分別受到反對者的杯葛,例如蔡英文的論文之爭,韓國瑜的豪宅揭底,這些有關「人」的因素僅具有各自鞏固「討厭票」的作用,恐怕都無法影響大局。

反而是「事」的襲擊更加首當其衝。如果按照時間序,多數人肯定會排列出香港暴警在反送中運動的「突出」角色、國民黨引發爭議的不分區名單、非建制派在香港區議會選舉壓倒性大勝,以及澳洲突發投誠共諜對中國滲透台灣的指控,正是一連串牽動台灣民意走向、甚至促成板塊移動的關鍵力量。

這些「事」,廣義來說,全屬於外力介入,而且是中國不當的介入,從而對台灣公民,特別是游離選民與年輕選票,引致了有違北京目的的反效果,就如它們在香港的實作適得其反一樣。站在中國對立面的民進黨因此獲利,選擇與共產黨相同口徑的國民黨則被掃到颱風尾。

早在兩個月前,總統選情就已經是蔡上韓下的格局,今天這個態勢不但未變,還有定型化的現象,但是政黨票與立委選情則迥然不同,國民黨的支持度始終略高於民進黨;當時,社會上相當大的聲量是:總統既然要由民進黨連任,國會就應該讓國民黨有力,好發揮制衡上位者的功能。支撐類似立場的意見,主要是四年執政的包袱而來,例如年金改革的紛擾,一例一休的民怨,甚至開放同婚的說服不足,都在各式民調中名列前茅。

不過,前述想法現在有了非常明顯的翻轉,原本三成五以上的國民黨,如今掉到一成七,與其說是民進黨增加了多少,不如說是國民黨的崩盤,這段期間,唯一的理由就是外部大環境在迅速巨變,國民黨不僅未趨吉避凶,還自己送上去對號入座,於是踩到了台灣人集體未說出口、但清晰無比的底線。

國民黨一直解讀兩岸關係的要害是「和平」,事實上錯了,當中國以加暴者形象在國際一再示範時,台灣人的需求顯性為「安全」,於是害怕有人前往「求和」,大敵也壓過小怨,林鄭月娥、吳斯懷、葉毓蘭、「王立強」,一個一個成為阻礙國民黨揮軍國會的攔路虎。

然而,選票自國民黨流出,流向民進黨並不夠多,大部分仍留在中途觀望,這是未來一個多月執政黨必須努力的。例如,南部的農業縣市這些年由量變造成質變的情況,有待針對性處理,雲林原是民進黨縣市,現在由地方派系主政,僅一個四川團,今年即造訪五次之多,擺明是深度經營,當地的全國農會系統應是目標,故動見觀瞻,這些資源鏈結模式,堪稱破口,也不是單例,民主國家不會束手無策,要有防衛機制來妥善安排。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