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母語的敵人?

 

母語是否納入本土語言課程,甚至上推至國、高中必修課程,正反意見都有。近日上課講到「原住民與新移民文化」單元,要學生針對母語教學議題寫報告,發現大家都肯定母語教學對保留傳統語言的價值,特別是原住民學生;然對教學成效也表示憂心,因為都已上大學了,對母語的使用仍有鴨子聽雷、說不出口的感覺。此似乎也證明推動已十八年的本土語言教學,成效顯然不如預期。

母語是一種語言,也是文化的傳承,政府制定「國家語言發展法」,是對於多元族群的認同和文化的尊重,立意及用心都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忽略外在環境及潮流趨勢演進的影響,否則,浪費的不僅是教育資源,更是學生寶貴的學習時光。

根據《全球族群探索》研究,全球至今仍有近六千種語言被使用,但有一半的語言沒有傳授給孩童,意味著這些語言注定要滅絕。在這六千種語言當中,只有三百種語言,使用人口超過一百萬人,並且平均每兩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在地球的某處消失。換句話說,除非有足夠的人口數支撐語言的流通,否則,自然消失將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把母語納入語文課程,對保存母語、傳承文化具有一定的功能,但是否就能達到下一代能講、肯講的目標,並不盡然。

我曾請教本身是民代、醫師、校長的原住民朋友:「在家裡和孩子講母語嗎?」不意外的,除跟長輩外,他們並不和孩子講母語,反要求孩子學好國語、加強英文。不能怪原住民菁英不重視自己的母語,而是時代在進步、環境在變遷,資訊世界隨時有新語言出現,相較之下,母語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從教學現場看,把原本在家裡或部落可自然開口說的母語搬到課堂上,再利用羅馬拼音教學,其實已不是學母語,而是學另一種「外國語」,況且一週只一節課的母語課程,能學會多少也不無疑問。每年舉辦的母語朗讀、演講比賽,很多是老師撰稿,學生背誦再添加點表情手勢表演出來的,成效可想而知。

另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外配人數已超過六十萬人,他們的下一代,即所謂的「新二代」約有四十萬人,到底講國語?講爸爸的話?講媽媽的話?也是個問題。

父母是孩子學習母語最好的老師,家庭是母語最好的學習場所,如果連父母都不講也不教,卻期待透過母語教學來承擔保存母語及文化傳承的重責大任,恐寄望太高,也不切實際。

(作者為國立台東大學教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