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和人文

 

資訊科技革命之後,打破傳統的專業圈地,但是對於專業鄙視的程度已經來到了一個人類世界的高點,這種鄙視偏見有部分是來自風行的影集「宅男行不行」那樣刻意放大諷刺專業理工男的形象,尤其在台灣這樣一元化教育的社會裡面,總是認為念人文的數理不好,唸理工的沒有人文素養,再加上像張善政這樣的政客,嘴巴都是偏見,先是對男女平權的偏見,被人家糾正斥責之後,竟然再用科系的偏見試圖加以扭轉劣勢。

不管念理工或是人文,都在探索這個世界,理工面對的問題通常比較具體簡單,許多可以在實驗室重現這些問題,人文的問題比較複雜,往往沒有再來一次的可能。

我自己是唸理工的人,一開始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念理工,只因為不肯念醫,於是就走上理工這一條路。我覺得我如果沒有去德國唸書,一輩子只接受過台灣的教育體制,這種偏見真的也是很難消除。念最好的學校最偉大,考最高分最聰明,數學不好才會去唸社會組等等的偏見深植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制度。

我記得當年一起從台灣去德國唸書的留學生,男生彼此在聊天的時候,有個人說:千萬不要找念音樂的當女朋友,這些女生每天都在練技巧,沒有時間思考動腦筋。當下我沒有在乎很多,但總覺得可能是這個男生被漂亮的音樂女生拋棄了。

在我跑步之後,今天想到這一段話,更覺得完全沒有道理,在練習演奏樂器的當時,絕對不會是只有手指和腦之間的互動,更何況在那種高度適合思考的環境,一定可以深刻想像各種問題。而且同樣的邏輯,不管用什麼高級的數學推導的理論,一天十幾二十個小時都在設計演算法和寫程式,到底思考了什麼?動了什麼腦筋?長期下來,或許可能喪失與人講話溝通的能力,只能與自己的電腦溝通。成為什麼樣的人,專業有影響,但是決定的因素還是在個人,而不是專業是什麼,把理工或人文當成星座或血型那樣的解釋,絕對是一種偏見。

更何況在資訊科技革命之後,人工智慧正在打破所有科系之間的界線,科系之間的偏見其實就跟男女之間的偏見一樣,都應該被時代淘汰!

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伯特蘭·羅素
(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作家,社會批評家,政治活動家和諾貝爾獎得主)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