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台灣」的教育應如何?


當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基於國際交流與互助,提出優厚的條件以爭取他國學生前來留學這是必要的措施,然而,對於自己國家的下一代,是否也能提供同等的機會,讓他們也有所發展,這應也是認同台灣的重要內涵。 示意圖。資料照片


張惠博/彰化師範大學前校長

元月2日彭明敏教授,發表一篇「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續文,對於未來新政府提出7項訴求,當中的第7項,明白指出:全國教育皆以「認同台灣」為基礎,應值重視。
 
彭教授向以國際法、國家主權為其終身職志,然而,基於認同台灣的核心價值,提出教育內涵,再次顯現其先知之見。綜觀歷次總統大選,不僅教育議題相對冷門,敢於提出認同台灣的教育,也是少見。遠的不說,光是去(2019)年甫上路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有關國文科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以及歷史教材中,減少中國史的份量,皆曾引起強烈的激辯,根本原因應與台灣認同有關。
 
因此,彭教授指出「全國教育皆以『認同台灣』為基礎」,正道盡了長久以來台灣教育的偏畸現象,表面上,學生也學到了很多知識,卻因缺乏對台灣的認同,以致無法將其所學發揮到極致。相對的,當看見披上國家代表隊服裝的運動員或隊伍,盡全力在競賽中拼搏,常令同胞熱血沸騰齊聲加油。
 
近幾年的教育政策規劃,總是強調教育的投資,尤其,少子女化的時代,家長對子女教育投資的觀念也隨之改變,會盡所能的投資在子女身上,然而,應有什麼樣的教育內容,卻較少規劃與思考,甚且,也常指出當前的教育問題,諸如:
 
(一)學齡前兒童照顧與教育已瀕臨嚴重的商品化,以致生得起卻養不起,讓年輕夫妻不敢生小孩。
 
(二)國中學生升學壓力大,一本本參考書,不斷的買,天天考試,練習作業寫不完,星期六、日學校雖不上課,卻都待在補習班,學習少有樂趣可言,國中生的生活又豈是慘白兩字所能形容。
 
(三)因為考試領導教學,以致智能教育掛帥與失衡,學生的評量過度偏重智育,也以筆試為唯一的評量方式,使得學生其他的長才、能力或創意,未能被看見,這也就是新課綱因強調素養與多元評量,卻遭致強大反對聲浪的原因。
 
不可否認,教育有不少問題,但是,最大的問題仍在於較少以台灣觀點、台灣價值,規劃教育內容,以培養新世代的人才,例如: 去(2019)年12月13日媒體報導,為了下一階段的重點產業布局,教育部擴大科研人才培育計畫,以政府對政府方式選送人才,提早招收新南向國家讀完大二的優秀學生,先來我國一般大學如台、成、清、交等讀大三、大四專班,再續留我國攻讀碩博學位,首度補助一般大學開辦「新南向產學研學碩博班」,預計今年啟動,每年規劃招收300位,培育成為我國重點產業所需研發人力,近期將先與越南接洽,預計從明年新南向2.7億元預算中,額外補助學校教研經費及加碼提供獎學金補助。
 
誠如前述,當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基於國際交流與互助,提出優厚的條件以爭取他國學生前來留學這是必要的措施,然而,對於自己國家的下一代,是否也能提供同等的機會,讓他們也有所發展,這應也是認同台灣的重要內涵。
 
另外,蔡總統上任後,曾力推多項改革,雖支持者眾,但有些還是可以再精進,究其原因,乃必先認識陳舊的錯誤,改革才可能成功,然而,這些皆必須紮根於教育才能奏效。
 
其次,大眾習於讚嘆以色列是小國大軍,甚或全民皆兵,18歲的青年無分男女皆須服兵役。在軍中,除了練就軍人職能之外,也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因此,退役之後,在創意與解決問題方面,皆能有傲人的表現,不論到企業界或進入大學讀書,皆有好表現。所以,類如以色列這般能兼顧個人與國家發展的教育,應也可做為教育必須落實「認同台灣 」的借鏡。

< 資料來源:《蘋果新聞網》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